下面各选项中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其孰能讥之乎 |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隐于壶山之阳 室西连于中闺 |
B.乃为英设坛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待以师傅之礼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D.蹇怪而问之 |
拔剑撞而破之
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 B.王好战,请以战喻 |
C.不然,籍何以至此 |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