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消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积弊。科技人员申请课题时依然要到处烧香,绞尽脑汁、仔细算计未来可能要花的每一分经费;评选院士期间,许多候选人(单位)依然要费尽心思、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去“做工作”;各种行政色彩浓厚的考核、评奖和“人才计划”,还在无谓地消耗着科技人员宝贵的科研生命;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仍像无形的鞭子驱使着科技人员想方设法多发论文,抄袭成风,学术打假雷声大、雨点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虽已颁布,但真正落地尚需时日。
屠先生的获奖,并没有改变我国“大多数跟随、极少数领先”的科技现状。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科技进展突飞猛进,但发达国家也在一日千里地发展,国内外一些研究领域的差距还在拉大。虽然我国的科技投入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用在基础研究上的经费占比还不到5%。虽然我国的科技人员有300多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领先世界的领军型人才屈指可数。虽然我们的科研平台鸟枪换炮,但绝大多数先进仪器和实验试剂还依赖进口。
除了“硬件”,科技的繁荣离不开勇于质疑、平等交流、自由探索、积极合作的创新文化。“枪打出头鸟”的古训,“羡慕嫉妒恨”的红眼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学霸作风,“成者王败者寇”的世俗眼光,无处不在的“院士崇拜”……都在无形中束缚着创新的手脚,抑制着“异想天开”的种子。
在诺奖“零突破”面前,自信应该有,自大要不得。只有正视差距、直面问题,远离浮躁、脚踏实地,切实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大力培育健康的创新文化,少当“社会活动家”、多坐科研冷板凳,中国才有希望早日迎来第二、第三乃至更多个“屠呦呦”,逐步缩小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 18版)
材料二: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5日电(记者 张炎良)“屠呦呦获诺奖打破了几个中国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获诺奖的科学家、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10月5日傍晚,在获悉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后,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委副主任、北京大学钮文异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分享了以上文字。
钮文异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咱们国家土生土长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是第一个,这证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也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这个意义特别重大。”
除了获得诺奖的喜悦,钮文异认为,屠呦呦的获奖更应引起我们很多的反思:“她的经历让我们思考,什么是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人们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而不是当前存在的、目光只盯着‘SCI’的短视行为。”
钮文异认为,当前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他告诉记者,多年前,自己在参加公共卫生学院职称评定的教授会时,写了一个顺口溜,叫“公卫全都做基础,‘SCI’才靠谱,适宜技术谁推广,百姓需求无人顾”。钮文异说:“由于这个评价体系,许多人越来越不愿意做‘大人群’的科研,而到实验室去做动物实验,那样做出的文章更容易上‘SCI’。”
“我不反对发‘SCI’,但绝不能唯‘SCI’。现在大家整个围着‘SCI’在转,这些年国内的科学家对此已有很大争议,也有很多的反思,但是还没有最终摆脱唯‘SCI’的局面。如何能更好地促使人才迸发出潜质,而不是只图短平快,追求表面上光辉的东西?”钮文异道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可能还是需要相关管理机构和在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共同研讨,特别是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评价体系。”
“她获奖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认识到,只要坚持自己的科研信念,认真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去关注世间的纷杂和名利的得失,我们也能取得令人自豪的成果。特别是对于年轻人,不要以为我们不如别人,国内的团队同样能取得一流的科学成就,她确实树立了好榜样。”钮文异说。
(有删减)
材料三: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并且该发明此前曾获奖项都是颁给集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医研究院用屠呦呦提取的结晶做临床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并有毒副作用,而云南药物所受其启示,采用溶剂汽油等有机溶剂提取的结晶通过李国桥等人的临床验证,证明确实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效。李国桥说,青蒿里面有7种结晶,只有一种是青蒿素,所以提取出结晶不见得就是青蒿素,只有肯定了临床效果的才是青蒿素。
(摘自光明网《屠呦呦:争议中的获奖者》,2015年10月5日)
材料四:
连日来,在科学界知名网站科学网上,屠呦呦获奖所激起的讨论跟帖络绎不绝,一句“屠呦呦能获得大奖,是一个团队努力多年、经过190次失败的结果”的总结回顾,更是被各方广为引用,这一话题也引起不少大众媒体的关注。
在中科院研究员李真真看来,出现这些质疑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西方评奖制度不了解,西方的科学传统是大多奖项都突出个体,科学奖励源于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承认,这是来自于科学追求独创性的内在逻辑。首先就是奖励“优先权”:即关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谁第一个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径。
屠呦呦这次获奖,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的三点评奖依据为此提供了最佳注解: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美国人不会把奖颁给一个具体做事的人,而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在李真真看来,拉斯克奖评委所宣扬的这一理念,国内还有一个熟悉和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争议’也提供了一次科普的机会”。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10月5日)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网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有哪些原因。
(4)材料四指出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把科学研究方面的最高奖项颁发给个人的情况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切莫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高福生
在教育部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赵沁平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而用电脑这个字很快就能敲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专家呼吁:在网络时代,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
曾几何时,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而E时代的到来,电脑打字的书写方式,已悄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手写文字的习惯。面对着曾经熟悉的文字,手指放在键盘上,就知道该按哪个钮,但拿起笔,许多字却印象模糊写不出来。这种“手写时代”老年人才会经常出现的“提笔忘字”现象。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愈来愈明显,被人戏称为“电脑失写症”。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大学生对电脑等数码多媒体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手机和电脑来“救助”。在某人才招聘会上,一些应聘大学生的电子简历装帧精美,电脑编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们的汉字书写简直没法看,甚至有人连填表书写“聘任”的聘字都要抬头看招聘现场的大标语。去年,某媒体记者在IT行业聚集区街头随便找行人做了个调查,让他们写出“尴尬”一词,结果十余位过路的大学生、高三学生和公司白领等,竞无一人能正确写出来,着实令人“尴尬”了一回。
众所周知,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不论是方正的楷书、俊秀的小篆,还是道劲的草书,其兼具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及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即便再发达的科技也无法模拟和取代。国外的专家学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集成电路”,在开发智力上是没有止境的;认识的汉字越多,联想就越丰富。正因为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课程中,都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在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的今天,国人却因电子书写的推广,让“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成为另类景观,不仅提笔忘字,而且提笔写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还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是儿童化的趋势,实在是一种悲哀。这样的“写字困境”频现,不仅隐藏着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也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也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
当务之急.有必要将汉字作为一种“国粹”来进行保护,让每一个公民对这种民族文化敬畏有加。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应在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重拾传统学习方式,培养阅读图书、手写文字习惯;我们的中小学校也要与时俱进,在研究语言教学的技术手段、推进板书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的“手写”训练,不仅要求学生用手写作业,更要在我们庞大而运转自如的考试机器里,加入关于写字的内容。如此,“提笔忘字”的“别扭”才会淡出我们的视野。
(选自《光明观察》2007年9月7日)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官员已经意识到了现在的学生提笔忘字的现象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
B.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中小学生课程中,已经将“书法”列入必修课。 |
C.有专家学者认为汉字具有开发智力的作用,汉字能够激发人的联想。 |
D.现在大学生全都对电脑有依赖感,遇到结构稍微复杂一点的汉字就要借助电脑来“救助”。 |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切莫忘了笔杆”的是( )
A.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那个字的大概形状,但是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 |
B.一个人写字的水平意味着他的修养和素质。 |
C.汉字博大精深,底蕴丰厚,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象征。 |
D.很多外国人都把汉字当成一门艺术,在积极地学习中文。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为什么会流泪?
曹国华
人类学家发现,在种类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成员。那么,人为什么要流眼泪?流泪对于人体有什么作用?
达尔文认为,流泪是某种进化的“遗迹”,与进化过程中的生存竞争无关。达尔文分析道:哭泣时,眼睛周围的微血管会充血,同时小肌肉为保护眼睛而收缩,于是导致泪腺分泌眼泪。达尔文据此认为,对于人体来说,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
美国人类学家阿希莱•蒙塔戈认为,流眼泪对人体具有益处,这种益处在进化中有一定影响,因而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人类会流泪正是适者生存的结果。他举例说:眼泪中含有溶菌酶,这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物质,它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两类。他对眼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发现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舍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在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中,有一种据测定可能是类似止痛剂的化学物质。根据这一结果,佛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
另外他还发现,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因此,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那么,为什么灵长类动物中唯独人类会流泪呢?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海猿假说。认为在人类进化历史中,存在着一段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这一特殊的阶段在人类身上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记,留有解剖生理方面的痕迹。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狮等海洋兽类、海鸟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是古老的海猿阶段留在人体上的痕迹。
(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8期)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进化”是指人类在因哭泣所导致的眼睛周围的微血管充血时,小肌肉就会为缓解充血而收缩,这一功能通过生存竞争一代一代保留下来。 |
B.人类在哭泣时能流出眼泪,这与生存竞争没有关系;而小肌肉为保护眼睛收缩与生存竞争有关。 |
C.眼睛周围的小肌肉收缩之所以能保护眼睛,是因为它能导致泪腺分泌眼泪。 |
D.眼泪本身是进化的“副产品”,小肌肉收缩对人体是有益的,是进化的“主产品”。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简单行为,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动物。 |
B.达尔文与阿希莱•蒙塔戈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流眼泪对人体有没有益处,眼泪与生存竞争有没有关系。 |
C.威廉•佛莱的研究表明,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具有止痛作用。 |
D.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解释了人类流泪的起源、眼泪对人体的意义等问题,然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希莱.蒙塔戈认为,眼泪中所含的溶菌酶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据此可以推断,相对于有眼泪的哭泣,没有眼泪的干哭容易使鼻咽粘膜受到感染。 |
B.由于生活在陆地缺少盐分的补充,陆生灵长类动物为了避免体内盐分的浪费而不会流泪,这正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C.如果考古学界在将来能发现可靠的海猿化石,那么啥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将会被完全证实之。 |
D.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据此可以断定,人类真正的始祖是海猿,两不是类人猿。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亡人逸事
孙犁
旧式婚姻,过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据亡妻言,她19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给谁家说亲去来?”
“东头崔家。崔家的姑娘不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
“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定婚后,她们村里唱大戏,我正好放假在家里。我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家去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结婚以后,姑姑总是拿这件事和她开玩笑,她也总是说姑姑会出坏道儿。
结婚已经好多年,有一次我路过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我只好一个人走了。
她在娘家,因为是小闺女,娇惯一些,从小只会做些针线活;没有下场下地劳动过。到了我们家,我母亲好下地劳动,尤其好打早起,麦秋两季,听见鸡叫,就叫起她来做饭。又没个钟表,有时饭做熟了,天还不亮。她颇以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亲哭诉。她父亲问:“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来吗?”
“她比我起得更早。还说心痛我,让我多睡了会儿哩!”
“那你还哭什么呢?”
我们那村庄,自古以来兴织布,她不会。后来孩子多了,穿衣困难,她就下决心学。从纺线到织布,都学会了。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几个孩子,也都是她在战争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长大的。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在她生前,我曾对孩子们说:“我对你们,没负什么责任。母亲把你们弄大,可不容易,你们应该记着。”
我们结婚四十年,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笑容。
(有删改)
14.本文写了“亡人”的哪些“轶事”?这些“轶事”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
15.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亡人”什么样的情感?
16.文中的“亡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7.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天作之合”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今天的儿童发展正在遭遇过早地被技术化的危险。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被渗透在这种技术化的生命结构中,过早地把生命空间用一种粗糙的缺少精神滋养的教育形式所充塞,这样的结果便是个体生命空间发育的整体萎缩。
杰出的大家的杰出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同时还为我们的创造性提供一种方向的保障。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从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而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更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只有发自天性的兴趣才可能是持久的,这就意味着持久的兴趣,必须是植根于人性的自然与自由。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的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并使我们的教育模式,沾染上了一种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而不是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越多,心灵世界反而越狭窄,这直接导致个体人生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以至于我们很难有一种为求知而求知、为探究而探究的生命姿态,缺少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和高度的专注。这意味着我们正越来越多的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个人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那么他者世界在人的生命世界中就全然成为工具性的存在,这样要对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因为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的打下了平庸的烙印,正如柏拉图所言,无论如何早期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我们带有浓郁功利性的奥林匹克竞赛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成功的把一些优秀的学生送入优秀的大学,而他们对其所荣升的学科从此不再有任何兴趣。
(选自语文必修二读本,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的思考很有现实针对性,既暴露了问题,也进行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 |
B.丰富的情感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心中有爱就能免于孤立的生存,就能创造杰出人生。 |
C.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思是,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意味着我们的生命空间开拓出新的疆域。 |
D.作者以奥林匹克竞赛为例说明奥林匹克竞赛体制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功利化的、平庸的教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
12. 文中说“杰出的大家的杰出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对杰出大家的杰出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
13.作者说“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的打下了平庸的烙印”,那么“年少的教育”除了要吸纳“杰出的大家”成长之道外还应该注意哪几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震可以预报吗
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一个不平静的星球。它每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万次,即平均每分钟就有10次左右的大小地震。尽管大陆地震仅占全球地震灾害总数的15%,但由于大陆是人类的居住地,因此它所造成的灾害占全球地震灾害总量的85%。仅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的总人数就有110万之巨。面对恐怖的地震,人们多么希望科学家能提供准确的预报!
可是,满怀殷殷希望的人们,昕到的却是两种大相径庭的回答:“地震,是无法预报的!”“地震预报,卜次预报九次准!”那么,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呢?
若说不能,国内外有过许多预报成功的例子。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大大减轻了地震的损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人史册。1997年4月新疆伽师6级以上地震,我国地震系统事前也发出比较准确的短期临震预报。美国人艾伦•林德则在1988年预报了次年的洛马曾利特大地震。若说能,为什么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7.2级)、1997年伊朗霍拉桑大地震(7.1级),2008年汶川大地震(8.0级)都没有短期临震预报?
显然,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回答的。就像刮风下雨一样,地震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不同的是,前者发生在天上,丽地震则发生在地下。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表层的地壳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导致地壳不同层次块体之间发生多种形式的相互运动,挤压和作用,正是这种强烈的运动、挤压和作用才产生了地震。频繁的地震,给预报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科学家把地震预报分成4种:长期预报(几年至几十年预报);中期预报(几个月至几年预报);短期预报(几个月以内的预报);临震预搬(震前几天内的预报)。人们最关注的.是短期、临震预报,丽科学家最感困难和棘手的,也是短期、临震预报。
人们都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道理很简单,有云才有雨,卫星云图是气象专家的好帮手。地震预报与天气预报有颇多相似之处。地下应力场分布图,便是地震专家期盼的地震“云图”。有云才有雨,有应力才会有地震。哪里应力最大,哪里就有可能发生地震。目前最常用并被公认为最有效的预报方法是通过观测地壳变形的所谓力学方法来预报地震,其方法是利用卫星激光测距定时测量地面某点与空间卫星之间的特定距离,若距离改变,说明地壳正在变形或发生相对运动。但这只是地表应力的变化,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一种技术把地下应力的分布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如果地震专家对地下10千米、20千米、30千米乃至更深处应力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预报地震也许就简单多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天文学家看到了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间发生的事,可是人类对自己地球的了解却是十分肤浅,在地表以下10千米、20千米深处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是茫然不知。在这不平静的星球上,设有地下地震观测网的只有日本的东京,而且这些地下探测器的深度极浅——仅3千米。地震预报难,难就难在没有地震“云图”。
预报地震,在尚没有地震‘‘云图’’的今天,大多是靠积累的经验来进行预报,诸如地表应力的变化、地磁场异常、大气中的次声波、地热异常及地光、大地的微小振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异常、鸡飞狗跳的动物异常等。地震预报的困难就在于,科学家无法仅凭这些经验式的地震记录就作出何时何地发生地震的推断,而且根据现有的理论也难以找到一种能预示地震的特征信号。
人们期待着,地震预报不断走向成熟。当然,这种成熟需要时问。下列关于地震预报难的原因,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地球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每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万次?频繁的地震给预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
B.现在人们只能看到地表应力的变化,但对地下应力分布的情况知之甚少。 |
C.目前只有日本设有地下地震观测网,但地下探测器的深度极浅。 |
D.地下应力场的分布,是地震的“云图”,哪里有应力,哪里就将会发生地震,目前,尚没有地震“云图”。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之前总有一定的的征兆,因此人们可以根据现有的理论找到一种预示地震发生的特征信号。 |
B.如果日本的地下探测器达到20-30千米深,那他们对地震的预报会更准一些。 |
C.如果我们利用卫星激光测距定时测量地面某点与空间卫星之间的特定距离,若距离改变,就说明那里要发生大地震。 |
D.地下应力场分布图,是地震专家预报地震的“云图”,因此,我们目前只需专注研究这个“云图”。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频繁而恐怖的地震,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准确作出短期临震预报的先例。 |
B.地震预报与天气预报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地震发生在地下,人们无法掌握地下应力的分布情况,所以很难准确发出地震预报。 |
C.地下应力场的分布图,是地震专家预撮地震的“云图”,如果有一种技术把地下应力的分布情况看清楚,那么准确预报地震就简单多了, |
D.地震是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地球表层的地壳不停地运动变化,不同层次之间强烈的运动、挤压和作用产生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