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 + H2(g) CO(g) + H2O(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物质 物质的量 实验 |
CO2 |
H2 |
CO |
H2O |
甲 |
a mol |
a mol |
0 mol |
0 mol |
乙 |
2a mol |
a mol |
0 mol |
0 mol |
丙 |
0 mol |
0 mol |
a mol |
a mol |
丁 |
a mol |
0 mol |
a mol |
a mol |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 (CO)的大小顺序是
A.丁>乙>丙=甲 B.乙>丁>甲>丙
C.乙=丁>丙=甲 D.丁>丙>乙>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下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说明硅酸(H2SiO3)的酸性比碳酸强 |
B.陶瓷、玻璃、水泥容器都能贮存氢氟酸 |
C.石灰抹墙、水泥砌墙的硬化过程原理相同 |
D.玻璃窑中出来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
将一定量的CO2气体通入2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中,在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将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与HCl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忽略气体的溶解和HCl的挥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O点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化学式为NaOH、Na2CO3 |
B.常温下,a点溶液pH > 7 |
C.标准状况下,通入CO2的体积为4.48L |
D.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5mol/L |
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上的铜,所得溶液中加入铁粉。对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分析合理的是
A.若无固体剩余,则溶液中一定有Fe3+ |
B.若有固体存在,则溶液中一定有Fe2+ |
C.若溶液中有Cu2+,则一定没有固体析出 |
D.若溶液中有Fe2+,则一定有Cu析出 |
实验室有一瓶固体M的标签右半部分已被腐蚀,剩余部分只看到“Na2SO”字样。已知固体M只可能是Na2SO3或Na2SO4。若取少量固体M配成溶液,下列试剂不能用于鉴定M的是
A.Ba(OH)2 | B.稀盐酸 | C.稀硫酸 | D.浓硝酸 |
元素周期表中ⅣA元素包括C、Si、Ge、Sn、Pb等,已知Sn的+4价稳定,而Pb的+2价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反应中(反应条件略)正确的是
①Pb+2Cl2=PbCl4
②Sn+2Cl2=SnCl4
③SnCl2+Cl2=SnCl4
④PbO2+4HCl=PbCl4+2H2O
⑤Pb3O4+8HCl=3PbCl2+Cl2↑+4H2O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