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
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
| A.人口数量增多 | B.气候变化 |
| C.森林破坏 | D.围湖造田 |
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 | B.区域性 |
| C.整体性 | D.差异性 |
读图1某大西洋沿岸中等“优美宜居”城市布局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该城市的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 A.流量小,季节变化大。 |
| B.流量平稳,航运条件好。 |
| C.冬季流量大,含沙量大。 |
| D.冬季有冰期,春季有春汛。 |
2006年以来,该城市有一段房地产开发的高潮,在甲、乙、丙、丁四处开发房地产,何处可以称得上“地王”
| A.甲地 | B.乙地 | C.丙地 | D.丁地 |
图1为某时赤道南北天气状况示意图(单位:百帕),回答问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北风,形成暖锋 |
| B.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下沉,东侧为暖锋 |
| C.①和②锋面分别向东南和西北方向移动 |
| D.m地阴雨连绵,n地天气晴朗 |
图2中正确反映①锋面过境期间,g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 A.A | B.B | C.C | D.D |
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右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
|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 |
| C.越接近地画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
|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
四条曲线依次表示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的是
| A.甲、乙、丁、丙 |
| B.丙、乙、丁、甲 |
| C.甲、丙、丁、乙 |
| D.甲、乙、丙、丁 |
王教授于北京时间10:20从杭州(120°E、30°N)出发去夏威夷群岛进行野外考察,飞机飞行了4小时40分钟到达该地,当地时间为20:00。该图为考察的某岛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问题。
王教授所考察岛屿的经度位置是;
| A.165°E | B.180° | C.165°W | D.160°W |
右图是王教授在图中④处考察拍摄的太阳照片,拍摄时当地时间最有可能是
| A.5:30 | B.6:30 | C.17:30 | D.18:30 |
王教授考察期间,下列现象最可信的是
| A.开普敦炎热干燥 |
| B.台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
| C.巴西高原一片枯黄 |
| D.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 |
读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POQ=60°,∠POM=30°),完成问题。
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
| A.23°26′S, 120°E | B.23°26′S, 120°W |
| C.23°26′N, 60°E | D.23°26′N, 60°W |
图示时间,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塔里木河出现断流现象 |
| B.伏尔加河正值枯水期 |
| C.长江三峡水库正值泄洪期 |
| D.密西西比河出现凌汛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