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回答下列问题。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A.冲积扇 | B.陡崖 |
C.沙丘 | D.峡谷 |
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 |
B.流水沉积作用 |
C.风力侵蚀作用 |
D.风力沉积作用 |
对北京时间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八区区时 | B.东八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
C.东经120°地方时 | D.北京(116°E)的地方时 |
当北京时间为正午12点时,埃及首都开罗(32°E)的时刻(区时)是
A.9点 | B.6点 | C.18点 | D.16点 |
该图为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当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这一天
A.亚洲大部分地区为冬半年 |
B.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
C.太阳黑子数目最多 |
D.晨昏线与经线重 |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
A.南极圈出现极昼 |
B.北极圈出现极昼 |
C.南半球中高纬度昼长夜短 |
D.北京、伦敦、莫斯科、圣保罗昼夜平分 |
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哪些现象是正确的
A.地球的公转速度由较快→慢 |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变化由大→小→大 |
C.南半球夜长的变化由短→长→短 |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由大→小→大 |
该图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回归移动示意图,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点的节气是春分 |
B.直射点移至③时,中山白昼达年内最长 |
C.直射④时,我国南、北方白昼一样长 |
D.直射⑤时,我国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 |
年内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