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下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冲积扇 | B.陡崖 |
| C.沙丘 | D.峡谷 |
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作用 |
| B.流水沉积作用 |
| C.风力侵蚀作用 |
| D.风力沉积作用 |
大高加索山脉,全长约1 200千米,最宽处达200千米,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据此完成下列问题。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
| 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
|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
| 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 |
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

哥德堡港,自18世纪初随着瑞典海运业的发展和繁荣而逐渐成为瑞典第一大港。大航海时代以哥德堡港命名的“哥德堡”号帆船,曾三次远航中国广州。右图为1743—1745年“哥德堡”号第三次远航广州航线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哥德堡”号第三次远航广州途中,顺洋流航
行的航段是
| A.哥德堡→直布罗陀 | B.直布罗陀→伊丽莎白港 |
| C.伊丽莎白港→雅加达 | D.伊丽莎白港→哥德堡 |
“哥德堡”号第三次远航广州途中,对沿岸荒漠环境形成作用明显的洋流位于
| A.哥德堡→直布罗陀 | B.直布罗陀→伊丽莎白港 |
| C.广州→雅加达 | D.布雷斯特→哥德堡 |
读某河流域地质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丁河谷地貌的形成所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主要是
| A.流水侵蚀—断裂陷落—流水堆积 | B.岩浆活动—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
| C.岩浆活动—流水侵蚀—断裂陷落 | D.流水堆积—褶皱弯曲—流水侵蚀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河流的支流丁河大致从东北向西南流 |
| B.甲乙两村落可相互通视 |
| C.丙岩层为岩浆侵入活动形成 |
| D.甲乙两村落的相对高度不可能超过200米 |
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天气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示时刻,下列四地平均风浪最大的是
| A.辽东半岛西岸 | B.台湾岛东岸 | C.朝鲜半岛东岸 | D.本州岛西岸 |
图示时刻的天气状况是
| A.①地吸热慢,气流冷却下沉形成高压 | B.本州岛此时天气状况为阴雨 |
| C.黄海海域气流上升,此时为阴雨天气 | D.②地天气晴朗,利于出海捕鱼 |
下图为同时刻不同日期晨昏线图,斜线区域为T1时刻夜半球范围,阴影区域为T1时刻过后的T2时刻夜半球范围。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T1时刻,北京时间为
| A.12月22日11∶00 | B.12月23日13∶00 |
| C.6月22日11∶00 | D.6月23日13∶00 |
T1至T2期间
| A.北京昼长缩短 | B.纽约日出东北 |
| C.地球公转变慢 | D.悉尼正午影长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