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迹石”是约三亿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下列各题。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分别是
A.花岗岩和石灰岩 | B.大理岩和砂岩 |
C.石灰岩和玄武岩 | D.砂岩和片麻岩 |
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
C.“千人石”一定具有层理构造 |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
洞庭湖面积日渐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入湖河流上游森林被伐,泥沙带入湖中淤积 | B.入湖的河流水量较少 |
C.洞庭湖流域年降水量减少 | D.大量抽水灌溉农田 |
读图,回答题。山脉①两侧的地形区分别是
A.东侧为华北平原,西侧为黄土高原 |
B.东侧为东北平原,西侧为内蒙古高原 |
C.东侧为内蒙古高原,西侧为东北平原 |
D.东侧为黄土高原,西侧为华北平原 |
山脉②两侧地形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A.东侧为水稻,西侧为谷子 | B.东侧为水稻,西侧为冬小麦 |
C.东侧为春小麦,西侧为水稻 | D.东侧为冬小麦,西侧为谷子 |
山脉④两侧分别属于
A.东侧属长江水系,西侧属闽江水系 | B.东侧属海河水系,西侧属黄河水系 |
C.东侧属珠江水系,西侧属长江水系 | D.东侧属闽江水系,西侧属长江水系 |
关于四条山脉共同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条山脉都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 | B.四条山脉都位于两省交界处 |
C.四条山脉的东南侧降水比较丰富 | D.四条山脉两侧的农业类型都不同 |
下图为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题。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A.甲→乙→丁→丙 |
B.甲→乙→丁→丙 |
C.丁→甲→乙→丙 |
D.丁→甲→丙→乙 |
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数据。(注: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总人口与耕地面积之比),分析表中数据,回答题。
国家 |
甲 |
乙 |
丙 |
丁 |
人口算术密度(人/km2) |
3 |
70 |
129 |
241 |
人口生理密度(人/km2) |
35 |
3503 |
934 |
963 |
表中四个国家耕地在国土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从表中资料来看,粮食压力最小的国家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
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
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
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