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密度的实验中,首先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分度盘如图甲所示。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移动;
(2)天平调节平衡后,洋洋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江立即对洋洋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小江所说的两个错误是: ① ;② 。
(3)改正错误后,小明正确测出物块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物块的体积如图丁所示,则
我班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若杠杆静止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杠杆平衡吗?___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2)为尽量减小杠杆自身的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甲中,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将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还可以方便测量__________.
(3)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表格中漏填的数据为________N.
(4)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为解决本实验方案的这一不足,小刚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替换了一组钩码,并使测力计的拉力方向 _________________(选填“在竖直方向”或“不在竖直方向”),使杠杆平衡,再做几组实验,即可得到验证。
(10分)某实验小组探究金属丝电阻大小与长度的关系,他们取一段粗细均匀的金属丝拉直后连接在A、B接线柱上,在金属丝安装一个可滑动的金属夹P.实验室还提供了下列器材:电压表、电流表、电池组(电压3V)、滑动变阻器(20Ω 2A)、刻度尺、开关和导线若干.
(1)他们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中还没有连接的一根导线接上,使电路完整.
(2)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变阻器的最_______ (选填“左”或“右”)端.
(3)某次实验中测得电压表的读数为2.1V,电流表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的读数为I=_______A,此时金属丝的电阻R=______Ω.
(4) 实验中移动金属夹P.分别测得AP段的长度l和对应的电阻值R,数据如表:
/cm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R/Ω |
2.1 |
2.8 |
3.5 |
4.2 |
4.9 |
5.6 |
l/cm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R/Ω |
2.1 |
2.8 |
3.5 |
4.2 |
4.9 |
5.6 |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虎同学认为,由于电源电压没有超过电压表所选量程的最大值,因此在闭合开关前,可以将变阻器的滑片置于任意位置。你认为他的想法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他们还想借助于图甲继续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6)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电压表示数为2.5V,记下电流表的示数(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______V,记下电流表的示数
(8)经过多次实验,得到如图丙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得出:_________
(4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小球A、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θ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 发生碰撞,木块都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图中的摆长L都相同,θ1<θ2,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mA<mB).
(l)如图甲、乙所示,同时释放A、B,观察到它们并排摆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这表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________无关.
(2)如图甲、乙所示,观察到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如图乙、丙所示,图丙中木块C滑行得更远些,由此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如下图左是小明和小强做“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时未连好的电路,现要求灯L1和灯L2并联,且电流表测灯L2中的电流.
(1)请你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帮他们完成电路连接,以符合要求.
(2)按要求正确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电流表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灯L2中电流为A.
(3)在这个电路中,用电流表测干路中的电流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灯L1中的电流为A.
如图所示是小轩同学所做“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
(1)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位置;
(2) 在此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白卡片,则白卡片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实)像;
(3) 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不能进行,因为。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填“A”或“B”)这一侧观察。
(4) 小组同学进行了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 验 次 数 |
1 |
2 |
3 |
4 |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6.20 |
8.68 |
10.35 |
13.52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6.20 |
8.73 |
10.35 |
13.48 |
实验数据中,像和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不是都相等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