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理想社会是“既没有乞丐,也没有富豪”,“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实质上反映了他主张( )
A.经济平等 | B.消灭私产 |
C.主权在民 | D.社会契约 |
马丁·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
B.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
C.维护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
D.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
卡尔文教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种学说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封建贵族的世袭思想 | B.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 |
C.人文主义思想 | D.封建社会的等级思想 |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 B.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C.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 D.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俨然是一个国家组织。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教会拥有超国家的权力 |
B.全体民众信仰天主教 |
C.封建国家体制不够完备 |
D.天主教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
900年来对王安石及王安石变法的探讨可分为三个阶段,南宋至晚对晚清对王安石的变法的评价反映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时间段 |
代表性言论及评价概述 |
南宋至晚晴 |
(朱熹)斥王安石新学“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 |
通过评议王安石变法来达到“崇道德而黜功利”的目的,变法成为宣扬义理道德观念的“反面教材” |
|
20世纪前半叶 |
对变法的动机和性质,三种代表性意见;对变法代表的阶级,有五种认识;反变法派与变法派的斗争,四种意见 |
20世纪后半叶 |
变法是两宋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 |
变法派与反变法之争不是阶级路线之争,而是政策性的分歧 |
A.阶级斗争史观
B.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C.现实政治发展路标的指向
D.程朱理学的评价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