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
| B.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 |
| 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 |
| D.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
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区松鼠的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m2 |
| B.标志重捕法不适于土壤动物中的蜈蚣 |
|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
| D.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鼠类数量 |
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
| B.“竭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
|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
|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捕获数/只 |
标记数/只 |
雌性个体数 |
雄性个体数 |
|
| 初捕 |
50 |
50 |
28 |
22 |
| 重捕 |
50 |
10 |
32 |
18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
|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
| C.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
| D.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
种群的特征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 B.迁入率和迁出率 |
| C.年龄组成 | D.种群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