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普耳市发生6.6级地震,烈度为8度,震源深度5千米,地震共造成324人伤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云南地震灾害及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云南发生地震属于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 |
| B.云南多发生地震灾害是因为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
| C.地震发生时所在地捕鱼的渔民先感受到船只上下颠簸,后左右颠簸 |
| D.地震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
下列各因素与地震损害程度有关的是
①震级大小 ②建筑结构 ③震源深度
④地质构造 ⑤震区经济发展水平
|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③④⑤ |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⑤ |
图示意我国某水库库区蓄水前后对库区周围地区降水量的影响。读图完成20~21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库中心区域蓄水后降水量增加 |
| B.水库中心区域蓄水后降水量减少 |
| C.水库蓄水后北岸降水较多 |
| D.水库蓄水后南岸降水较少 |
导致水库中心区蓄水后年降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常年在高气压的控制下 |
| B.蓄水后夏季水域增温慢,大气的上升运动不旺盛 |
| C.水库中心区蓄水后冬季气温升高,大气上升运动旺盛 |
| D.蓄水后水汽蒸发量变大 |
该地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缩小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④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该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7~18题。
1650---1780年该区域()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 B.注重生态保护 |
| C.农业结构复杂 | D.经历了移民开垦 |
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实施了退耕还林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大力发展畜牧业
读“西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统计数未包括西藏)统计表”,回答
| 地区 |
资源潜在总值占全国比重(%) |
资源人均潜在值(全国平均数为100) |
资源结构(%) |
|
| 农林牧资源 |
矿产水能资源 |
|||
| 全国 |
100 |
100 |
65.1 |
34.9 |
| 西南 |
23.3 |
119.2 |
49.4 |
50.6 |
| 四川 |
14.4 |
147.4 |
43.1 |
56.9 |
| 云南 |
4.2 |
127.3 |
49.2 |
50.8 |
关于西南地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农林牧资源总值接近全国的一半
B.人均资源潜在值超过全国19.2%
C.四川省人口多,人均资源总量低于云南省
D.按当地资源配置,本区发展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的潜力巨大
读“我国四个牧区超载起至年份、超载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表” 和 “四个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12~13题。
| 地区 |
超载起至年份(年) |
超载持续时间(年) |
年平均超载率(%) |
| 西藏牧区 |
1964~2000 |
37 |
47 |
| 青海牧区 |
1970~2000 |
31 |
18 |
| 甘肃牧区 |
1973~2000 |
28 |
20 |
| 四川牧区 |
1982~2000 |
19 |
10 |
(注:图中统计数据截止至2000年。)
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
A.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
B.四个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C.四个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持续上升趋势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
| B.经济贫困是导致草原退化的唯一原因 |
| C.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放养区,可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
| D.只要控制超载现象,就能够完全控制草原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