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和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千米,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
(1)文中提到的“世界屋脊”“雪域高原”是指 。其区域内有中国最大的湖泊 。
(2)青藏地区代表牲畜是 ,它被称为“高原之舟”。
(3)青藏铁路穿过我国四大盆地中的 。
(4)暑假,小华乘火车从西宁至拉萨旅行,下列景观有可能观赏到的是( )
A.茂密的森林中,一群大象在觅食 |
B.蓝天白云下,雪峰连绵 |
C.嫩绿的草原上,成群的袋鼠在奔跃 |
D.广阔的平原上,麦田一片金黄 |
(5)青藏地区由“高”而“寒”,不仅如此,随着高而来的还有其它特征,如( )(填序号)
①太阳能丰富 ②人口密集 ③大江大河发源地 ④农业发达
(6)青藏铁路的建设难度举世公认,许多外国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他们是依据什么作出了这样的论断?
下图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 根据经济水平的高低,我们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七大洲来看,发达国家数目最多的大洲是洲;
(2)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发达国家环抱的大洋是洋。
(3)国际上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说成“南北关系”,请从两类国家的分布位置进行解释。
(4)连线:将甲、乙、丙、丁四类产业特征与对应的国家类别用线连接起来。
(5)李老师刚买了一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轿车。该车由美国设计师设计,发动机采用德国技术,控制系统中的部分零件来自日本。这辆汽车的生产,反映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 )
A.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各自独成一体 |
B.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不明显 |
C.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已成世界潮流 |
D.地区冲突持续,矛盾不断激化 |
读材料,思考探究下列问题。(5分)
材料一 为迎接2014年新年旅游旺季的到来,我国南方某市进行旅游调查后计划在本市某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材料二 旅游规划图。
(1)在观景台M、N间修建一条“森林氧吧路”,在Ⅰ、Ⅱ两种方案中较合理的是(1分),并说明理由。。(2分)
(2)暑假期间有游客选择在N附近宿营,合适吗?。(1分) 请说明理由。。(1分)
读下面“某国地势相似,地域相连的X、Y两地区之简况表”,完成下列问题。
简况 |
X地区 |
Y地区 |
自然条件 |
气候夏热有雨,冬暖干燥,积温5500℃,年降水量460mm。河流少,流量不大,冬季时有断流。地形低平,土壤较肥,煤铁资源丰富 |
气候夏热有雨,冬冷干燥,积温4000℃,年降水量1400mm。地处大河中下游,地形以平原和低丘为主,多酸性土壤。河流流量极为丰富,并有大量河水入海。 |
人文发展 |
小麦、棉花种植面积大,一年可两熟。工业发展早,基础好,以重工业为主。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农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某些资源的突出不足而遇到较大困难。 |
种植业、林业、渔业部分齐全,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工业发展晚,基础弱,以轻工业为主。城市密度较低,多沿河分布。 |
关于X、Y两地区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Y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比X地优越 |
B.从气候条件看,X地可旱地,Y地可水田 |
C.从发展趋势看,X地工业发展速度比Y地快 |
D.城镇化速度X地要高于Y地 |
为使X、Y两地资源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以解决X地区持续发展所遇的突出困难,应实施从Y地到X地的区间工程是 ( )
A.跨流域调水 | B.粮食调运 |
C.人才输出 | D.电能输送 |
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区为世界重要的金属矿产地(铜、铁、铝土、锰等),炼铝工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常在铝土产地(乌拉尔山区)将铝土提炼成氧化铝后,将氧化铝运至贝加尔湖区,在此炼好铝锭后,再运销至莫斯科工业区,制成铝制品。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选择在乌拉尔山区将铝土提炼成氧化铝的主要原因是 ( )
A.当地劳动力丰富 | B.运输原料的成本很高 |
C.当地能源丰富 | D.在提炼时污染物排放量大 |
此类工业生产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
A.全球变暖 | B.酸雨危害 | C.臭氧“空洞” | D.海水赤潮 |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图中阴影所示广阔的平原地区并不是该国主要的经济区,其制约因素是 ( )
A.科学技术 | B.人口密度 | C.气候特征 | D.水文状况 |
图中甲地的年降水多于2000毫米,明显多于同一种气候区的降水。出现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是( )
A.距海远近 | B.地形阻挡 | C.纬度高低 | D.季风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