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一词之变表明( )
①世界是物质的,意识对物质具有推动作用
②真理是一个由不正确到正确的发展过程
③主观与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认识总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面漫画《思想的力量》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思想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 B.思想的高度决定了实践的效果 |
| C.思想对人们改造世界有能动作用 |
| D.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物质力量 |
某同学睡眠效果不好,晚上越想睡越睡不着,白天大脑反应迟钝,甚至有时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医生告诉他,要补充大脑营养,睡觉时不要过于紧张,尤其是心理要放松,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材料表明()
①大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 意识是派生的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下图书法“天人合一”表明了一种处世态度。“天人合一”作为太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强调人与自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引导人们( )
①承认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
③征服自然,造福人类
④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句句歌词直戳心扉,掀动了多少人的感慨;“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材料告诉我们()
| A.物质是静止不变的() |
|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 D.物质运动变化莫测 |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
|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
|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