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陆九渊曾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进行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陆九渊记述: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鹅湖之会”争论的核心问题是( )
A.达到“理”的本源和实现的途径之争 | 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决定性地位 |
C.明清官方哲学的主导地位之争 | D.“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联系 |
20世纪初,美国人福特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新管理概念:“大规模生产,就是劳动力、准确性、经济性、系统性、连续性和高速运转等原则集中地运用到制造一种产品的生产方面……其结果就会有这样一种生产组织:用最低限度的成本,大量生产出按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工艺和标准化材料制造的有用商品。”这种管理概念()
A.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B.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
C.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 D.导致大批工人失业 |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个人自由的发展 |
B.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缺少经济上的竞争 |
C.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是工业革命的要求 |
D.工业化就是要求不断打破经济垄断的过程 |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
下图为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
A.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
B.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
C.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
D.为西欧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