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继父志,任史官,受宫刑,发愤著《史记》,终成“史家之绝唱”。子长著史有血有肉, “史”“我”相融,史家的“爱憎分明”尽显其中。由此可见
A.历史研究从来都不是客观 |
B.史学家的个人情绪情感、是非标准左右了史书的编撰过程 |
C.研究历史、再现历史,应先对历史认知者的人格心理作一番考察 |
D.太史公以史抒情、以史达志,个人心理对著史影响超越社会心理 |
194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做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及其附件,规定了地主减租减息的基本原则;1950年中共中央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张减少地租,减轻利息,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和当地恶霸。土地政策的调整说明
A.中共均采用了和平与渐进的方式进行土改 |
B.国家通过强制的手段获得地主的土地 |
C.国家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来自于国情 |
D.中共均以缓和农村阶级矛盾作为土改目的 |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
D.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这标志着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材料中的“这”是指()
A.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
B.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