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孙中山与张謇,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政治家,被誉为“国父”;一位是近代中国的大实业家,被尊为“实业之父”。他们均为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拓者。
材料一  1895年张謇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天下将沦”,唯实业和教育“有可救亡图存之理”。1 910年南洋劝业会召开期间,张謇发起劝业研究会,提出振兴实业首推发展棉业和铁业。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民国之后,孙中山提出《实业计划》以振兴实业,其主要内容为:
(1)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三大世界级港口;(2)修筑总共10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3)修筑100万英里长的公路网;(4)整治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5)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6)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7)发展轻重工业和现代农业,规划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的各项实业。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思想产生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国民大革命 两伊战争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曝光,引起舆论大哗,各界攻击矛头直指袁世凯。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13年10 月6 日,国会两院在所谓公民团(实为袁手下伪装的士兵警察及便衣特务)的叫喊声中,举行总统选举。这些人包围了国会,叫嚷“今日非将公民所属望的总统选出,不许选举人出会场一步。”但即使在这种恐吓之下,袁在前两次投票中仍未能获得足够当选的票数,而只是在第三轮投票中才得以获得多数选票。10 月10 日,袁正式就任大总统,临时政府也变成正式的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对民国初年政治转型的艰难性加以说明。

(12分)下面是《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文中所列的主要观点: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孕育了两极解体的力量
◆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
◆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方向
◆孕育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宽容态度
◆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和平、民主、独立、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和平共处实际成为它们指导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并第一次将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原则正式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
结合所学知识,为其至少补充两个新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言简意赅,不得与上述论文中的观点相重复)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除了中央官局系统的北京、南京两织染局外,在浙江、南直隶等八省各府也设有22处织染局,与民间经营的丝织业交相发展。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织机和机匠人数,比明代扩充很多倍;而民间经营的丝织业,大体承袭明朝以来的方式,即“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自织,而命童稚挽花”的商人雇主制和家庭手工工场制并存的状态。大致而言,直至l870年代初,仍以家庭手工业为主,以资本系数低与劳动集约度高的方式来维持平稳 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全史百卷本·清代经济史》
材料二 1894年,杭州外商输入的丝织品只有283担,货值l59318两,到1901年输入量已经激增至l417担,货值l335792两。杭州的绸缎织造业,因“洋缎输入,此业颇受影响”,从事绸缎业的织匠从5万多人减少至2万多人。清亡前夕,杭州生产缎类的织机仅剩四百余台,连同生货绸机也不过千余台,比80年代减少了1/7。
辛亥革命后,以江、浙、沪丝织业团体牵头并作为主体,联合典业、衣业、绣业、帽业等团体,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辛亥革命期间的江浙丝织业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朝至清末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形成前后两种状态的不同原因。(1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9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曾国藩的工作分两方面进行……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徒然恢复我国的旧礼教而不接受西洋文化,我们还不能打破民族的大难关,因为我们绝不能拿礼义廉耻来抵抗帝国主义者的机械军器和机械制造。何况旧礼教本身就有不健全的地方,不应完全恢复。同时,徒然接受西洋文化而不恢复我国固有的美德,我们也不能救国救民族,因为腐化的旧社会和旧官僚根本不能举办事业,无论这个事业是新的或是旧的。
-----蒋廷黻《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工作”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肯定曾国藩有“伟大眼光”的用意及其历史观。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如果把巴黎和会比作一场战争,那么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法国人坚持要求德国赔偿所有的战争费用,而且还要把德国四分五裂、切成碎片。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被英国和法国当作一个笑话。克里孟梭抱怨,上帝也不过只有“十诫”,威尔逊居然搞出来“十四点”。劳合·乔治说,威尔逊以为自己是个传教士,到欧洲来解放异教徒了。克里孟梭和劳合·乔治之间也有矛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联手愚弄威尔逊总统。他们明白,只要威胁不加入威尔逊心爱的“国联”,美国就会让步。威尔逊一步一步地后退,但却仍然梦想着,只要国联成立,就能扳回一局。
材料二恰如凯恩斯所预言,一战结束后不到3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巴尔干地区的人民至今还没有忘记,巴尔干战争、伊拉克战争、希腊和土耳其的矛盾、阿拉伯和以色列的矛盾,这些全部都是从巴黎和约的瓶子里释放出来的魔鬼。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帆《凯恩斯在191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打得最英勇的是法国,输得最惨的是美国,而英国占到的便宜最多”?(9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二的核心观点。(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