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责任制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反映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C.分散性 | D.脆弱性 |
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C.汉朝时期 | D.唐朝时期 |
蒲松龄在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妖鬼狐仙的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说明
A.蒲松龄对现实生活了解不多 |
B.妖鬼狐仙的故事确实存在 |
C.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蒲松龄只能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D.清朝时期市民阶层开始形成,这类故事符合他们的口味 |
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
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
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
D.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