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确的理解是( )
A.澳门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方针的首次成功运用 |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C.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
D.“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实行两种社会制度 |
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
A.鸦片战争中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C.甲午中日战争后 | 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南京条约》刚刚签订完毕,英国商人詹姆斯先生就来到中国从事贸易活动。按照条约规定,他可以()
A.前往福州采购在欧洲畅销的乌龙茶 | B.乘坐游船在南京秦淮河上感受中国古典文化 |
C.游览苏州城著名的园林建筑 | D.在北京设立驻华贸易公司办事处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 B.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
C.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 D.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