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 “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文主义者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攻击禁欲主义,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十八世纪,牛顿的学说通过伏尔泰传播到了法国,从而使法国人首次感受到牛顿思维的优势。牛顿的学说证实了在对客观真理的探索中,最可靠的是人的理性,而非信仰。牛顿的理性精神对法国的人文及其它众多学科产生了巨大冲击。
——《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材料三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材料四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以上两段材料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条件。
(2)比较材料三、四,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史料研习: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块丰碑。
请完成:(原文摘录)
(1)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3)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二)理论指导:
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
(三)问题研讨:
“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
(四)社会调查:
调查见证人,了解、感受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成就。请自拟一个题目并说明调查的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在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注:黥、劓,古代的两种刑罚)其傅(注:傅,指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注:徇,游街示众。),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一家的思想?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商鞅新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4)根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的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革命虽迟我六年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材料四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与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3)据材料三说明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材料三中,孙中山总结的俄国革命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从本质上看准确吗?为什么?
(4)为了材料四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对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作一简要的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近代前期民族企业发展状况表
——根据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编制
材料二 1914年,农商部发给华胜有限公司的采矿执照图
材料三一战期间,我国创办的主要民族企业图
荣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的福新面粉公司 1914年创办的塘沽久大精盐公司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面粉出口增长表
材料五 1922~1925年,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表
……1921年至1922年两年内,日本在上海新设纺织公司六个,在青岛新设三个……。1919年,日本在华纱厂的纱锭数为332922枚,1922年增至621828枚,1925年更增至1268176枚。……在商品倾销方面,帝国主义对华贸易总值,如果以1913年为100,大战期间最低的1915年为79.7。但大战一结束,1919年立即增加到113.6,1922年激增到165.8。
——引自胡华主编《中国革命史讲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前期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状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一战期间的国际形势,分析材料四中中国面粉业由战前的进口
为主变为出口为主的主要原因。
(5)材料五反映了哪些现象?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