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 ~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外贸缩减
46. 20/
40.6 01。
28.4%
16.5%
8. 401。
1/3
工业下降
7001。
69.1%
5001。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匠300才
85万
300万
近3000万

材料二:1933年3月……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诸如:紧急救助署关注在挣扎的人们;签署农业调整法,以帮助恢复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为经济恢复注入资金。
材料三:

——摘自纪录片《大国崛起》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表格中的数据反映了这一事件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为对付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什么对策?“他制订了一系列有效的法规和政策”的目的和中心措施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出,德国和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是什么?这种方式对世界局势造成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4)当今人类还将共同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恐怖主义等。为解决这些难题,各国人民应树立哪些意识或精神?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一带一路”成世界热点。回顾历史,海陆丝绸之路给中国和世界也带来过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代)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罗马帝国,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遥远的西方。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历史上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谁?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2.材料二中郑和的行为带来哪些影响?
3.对比两幅路线图,归纳中国从汉朝到明朝对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当今世界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间的联系和依赖空前增强,这种趋势在经济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分工情况简表

分工
原料来源
半成品加工
假发制造
包装材料提供
成品组装
地点
中东地区
中国台湾地区
日本
美国
马来西亚、印尼

材料二 “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场。如果说美国是这场危机的发源地,那么它就像一把大火烧向全世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感受着不同程度的金融海啸的震撼。
材料三

图1图2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这种趋势下存在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面对这种趋势的挑战,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4分)

不同国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曾进行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胡佛认为:“美国制度是个人奋斗的自由放任主义。”1933年,新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就职典礼上宣称:“只要国家仍处于危机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
罗斯福所说“危机存亡的关头”是指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罗斯福对美国经济体制做了什么调整?(6分)
(2)20世纪30年代,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指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苏联为快速实现工业化,实行了何种经济体制?观察下图(苏联人民排队购买食品)说说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和图中所示的现象有何关系?(6分)

(3)1978年,中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并联系现实,谈谈经济体制改革给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的变化。(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良录》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唐宋市场发展的特点,并简述明代市场有何新发展。(9分)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市场出现的新现象,并说明这些新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分)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 郭沫若
材料三“四大皆空修道义,六根清静解禅缘。万里崎岖不辞苦,求取真经为人间。”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唐时曾和中国往来密切,你能说出当时日本派哪些人到中国来学习?
(2)日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请你试举两例说明。
(3)材料二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4)材料三和唐朝的哪位历史人物有关?请说出他的主要事迹和著作。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