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引入注目的大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发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材料二:1920年-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雏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三: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大国崛起·俄罗斯》
材料四: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带来了哪些影响?材料中“将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是指什么时期?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采取的“途径、方法”有何特点?
(3)材料三反应的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什么?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发生了什么变化?
(4)出现材料四中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针对八十年代的情况,1985年谁上台之后进行改革,结果怎样?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走向辉煌。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
——中央电视台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1)党成立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磨砺,探索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哪一重大事件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53—1957年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上分别取得了什么成就?
(3)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实现 “当家作主站起来” “改革开放富起来” 的党的领导人分别是谁?“走进新时代”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4)纵观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你认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某学校举办了“光辉历程”的纪念活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内容补充完整。
主题一历史的选择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1949年10月1日,______________ 的成立,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主题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1950-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1953-1956年____________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主题三工业化进程
(3)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_________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材料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二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两个省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3)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见下图。
中国代表团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周恩来总理在机场接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1)新中国提出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分析,积极外交活动对新中国和平建设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写出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材料三:1958年,中国出现了亩产13万斤的“中稻高产卫星”和一棵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众多违背经济发展客观经济规律的“奇迹”。……但是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很低,大食堂难以维持,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城乡粮油棉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许多地区因饥饿发生了浮肿病,有的地方人口死亡率剧增。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什么法律?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是什么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什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