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回答:
Ⅰ.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
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
② 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 代替。
Ⅱ.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1)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
(2)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下表:
序号 |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
结论 |
|
装置Ⅱ |
装置Ⅲ |
||
1 |
① |
② 不移动 |
只进行有氧呼吸 |
2 |
③ 不移动 |
④ |
只进行无氧呼吸 |
3 |
⑤ |
⑥ |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
(3)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L,而释放的CO2为9mol/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 倍。
图4—22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情况,请据图回答:
(1)若不受时空等多种条件限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______________曲线;事实上绝大多数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曲线。
(2)当种群数量增长到接近环境的______________量时,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____。
(3)若某种群开始时的数量为lOO只,下一年的数量总是上一年的2倍,问5年后,该种群数量为______。
(2分)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末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保持在25℃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天。(生长素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L-1,浓度分别为10-13、10-12、10-11、10-10、10-9……)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胚根及胚芽的末端4mm切去的目的:
(2)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是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
某同学在学习了植物生命活动后设计了两组实验,实验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问题。
(1)图甲反映的是植物的性,感受刺激的部位是,发生反应的部位是。
(2)甲图中,胚芽鞘所以发生弯曲生长是因为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向一侧转移,导致一侧生长快。乙图中盖玻片的作用是。
(3)我们认为通过图甲还不能说明单侧光照是引起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必要条件,若要证明单侧光照是植物弯曲生长所必需的,还需设置一组实验。设置的实验与甲相比有什么特点?。
(4)下列叙述中,与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及实验现象无关的有(不定项选择)
A.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能够运输 | B.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 D.尖端是胚芽鞘生长和弯曲必不可少的 |
下图是突触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 ]内填序号)
(1) ①是__________突,其末端膨大而成的杯状结构叫突出小体。
(2) 突触由[ ]、、[ ]三部分构成。
(3) 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它的形成与__________
(细胞器)有关。③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
(4) 右图中神经兴奋传递的方向是向__________(左/右),因为
(5) 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为[ ] __________。
(6)下图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刺激②点,能发生兴奋的有__
(7)缩手反射属于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的控制。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期(写明分裂类型及时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转基因技术最大的特点是。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
(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样,它们的实质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