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2015年“两会”前夕,人民网对“2015年两会热点话题”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局部)见下表。
网上调查 |
网下电话调查 |
||||
热点话题 |
得票率(%) |
排序 |
热点话题 |
得票率(%) |
排序 |
社会保障 |
52.4 |
1 |
房价调控 |
37.6 |
1 |
收入分配 |
38.1 |
2 |
食品安全 |
33.9 |
2 |
医疗改革 |
22.1 |
3 |
物价问题 |
32.5 |
3 |
注:网上调查的参与者以中青年人为主,其中既有非农业户籍人口,也有大量农业户籍人口;网下的电话调查对象则集中在城市居民。
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调查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A.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认识结果
B.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C.不同的人难以形成同样的意识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握手是当今人们常用的见面礼节,甲型H1N1流感时期,很多人则改握手为抱拳致意。影响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是
①医疗条件②价值观念③文化程度④健康状况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③ |
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写过一本书,叫《阅读史》。书中一幅照片令我们震撼:19年10月22日,伦敦遭德军轰炸,很多房子倒塌了,西伦敦荷兰屋图书馆的墙壁也已倾颓,地上满是砖石,竟有人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书架前翻检自己喜爱的图书。越是这种艰难时刻,越需要优秀书籍作为精神支撑,是因为
A.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协调发展 | B.文化对战争有一定的反作用 |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人 |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终极目标 |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 |
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腰鼓等,都是在汉代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入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A.中华文化“源远”才能“流长” |
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 |
C.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 |
D.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
有人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 B.否认了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 |
C.否认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 D.否认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