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以上材料说明( )
| A.中国产品质量差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行动 |
| B.中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
| 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
|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
著名的加拿大学者罗纳德·基斯在谈到万隆会议时说:当时“甚至连美国国务院的情报机构也承认,共产主义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所留下的良好印象应该归功于周恩来娴熟的外交技巧。在万隆会议上,美国的外交又输掉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败在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手下。”这表明()
| A.万隆会议促使许多亚非国家开始正确认识中国 |
| B.具有个人魅力的外交家征服了美国 |
| C.万隆会议帮助一些亚非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
| D.社会主义运动趋势在世界明显增强 |
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
|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
|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
|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四幅图片,请为其命名恰当的主题词()
| A.近代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
| B.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及扩展 |
| C.近代西方议会制度的确立 |
| D.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的趋势 |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
|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
|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
|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
美国总统一般称为Mr.President(总统先生),美国独立战争后,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翰·亚当斯最初提出的头衔是“最仁慈的殿下”、“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只称呼华盛顿为总统先生,这个称呼后来一直沿用至今。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中央政府的制约与平衡 |
| B.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
| C.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
| D.国会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