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
| 时期 |
粮食亩产 (公斤/亩年) |
人均占有原粮 (公斤/人年) |
劳动生产率 (公斤/劳动力年) |
| 战国中晚期 |
180.0 |
460.5 |
1659.0 |
| 西汉末 |
132.0 |
496.5 |
1759.0 |
| 唐 |
170.6 |
628.0 |
2262.0 |
| 宋 |
154.5 |
579.5 |
2087.5 |
| 明 |
173.0 |
559.0 |
2013.5 |
| 清中叶 |
183.5 |
314.0 |
1131.0 |
A.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B.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你认为下列哪种做法或措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
| A.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
| B.禁止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
| C.利用已出现的城市区域化倾向,为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提供依托 |
| D.建设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成为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包括
| A.利用、限制、改造 |
| B.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纳入国家资本主义 |
|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 D.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调整经济的措施中,不属于凯恩斯主义内容的是
| A.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
| B.制定经济计划,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
| C.扩大政府开支,实行政府直接采购和税收等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
| D.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其宗旨是
| A.消除国际贸易壁垒 |
| B.世界共享 |
| C.促进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 |
| D.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
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部门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凡接受该法案的企业在其产品上标有蓝鹰标记,这实质上是
|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 | B.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 |
| C.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 D.由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