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如试管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拭干净 |
B.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即先进行预热,然后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
C.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 |
D.加热完毕,立即用冷水冲洗试管 |
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mA(g)+nB(g)pC(g)+qQ(g) 当m、n、p、q为任意整数时,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 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
④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⑤反应速率v(A):v(B):v(C):v(D) =m:n:p:q
⑥单位时间内m mol A断键反应,同时pmol C也断键反应
A.③④⑤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⑥
下列有关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1L0.1mol/L(NH4)2Fe(SO4)2溶液:c(SO42-)>c(NH4+)>c(Fe2+)>c(H+)>c(OH-) |
B.25℃时,等体积、等浓度的NaX和弱酸HX混合后的溶液中:c(Na+)>c(HX)>c(X-)>c(H+)>c(OH-) |
C.25℃时,BaCO3饱和溶液(Ksp=8.1×10-9):c(Ba2+)=c(CO32-)>c(H+)=c(OH-) |
D.1.0 mol/L Na2CO3溶液:c(OH-)=c(HCO3-)+c(H+)+c(H2CO3) |
在不同温度下,水达到电离平衡时c(H+)与c(O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0℃,pH=12的NaOH和pH=2的H2SO4溶液恰好中和,所得溶液的pH等于7 |
B.25℃,0.2 mol/L Ba(OH)2和0.2 mol/L HCl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等于7 |
C.25℃,0.2 mol/L NaOH与0.2 mol/L乙酸溶液恰好中和,所得溶液的pH等于7 |
D.25℃,pH=12的氨水和pH=2的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pH大于7 |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Y的氢化物中,常温下,Z的单质能溶于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却不溶于其浓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离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W>Q>Z>X>Y |
B.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与Q的单质可发生置换反应 |
C.元素X与Y可以形成5种以上的化合物 |
D.元素Q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W的强 |
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可制取氨气 |
B.用图2所示装置可分离CH3CH2OH和CH3COOC2H5混合液 |
C.用图3所示装置可制取乙烯并验证其易被氧化 |
D.用图4所示装置可说明浓H2SO4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还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