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再增加21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当前,93%的大学生不选择毕业后创业;78%的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去西部就业;55%的大学生素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29%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就业信息。
材料二:目前,在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的同时,珠三角很多从事出口加工的企业,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荒”。“用工荒”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待遇偏低,城市生活成本提高;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三是农民工创业环境逐步优化,部分农民工回乡创业;四是部分农民工,选择留在本地就业。
结合材料,请你为解决“两难”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2007年7月24日《光明日报》报道:“在江苏省赣榆县,由村民自己编写的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墙,俨然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鲜活的风景。”某校高三(1)班学生看到这一消息后,决定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展开探究。
(1)请你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说明建设文化墙的意义。(10分)
(2)同学们经过调查发现,该县规定,建设文化墙,不仅要让老百姓看得懂,更要让他们喜欢看。漫画、诗歌、顺口溜等多种通俗易懂听形式都被运用了起来。为什么文化墙的建设要运用漫画、诗歌、顺口溜等多种通俗易懂的形式?(6分)
(3)你认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墙应该包括哪些主要内容?(4分)
材料一: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是徽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徽州三雕技艺的传承步入了尴尬的境地,且面临生存危机。首先,表现在因保护不力而导致三雕艺术珍品的流失与日减少;其次,因掌握徽州三雕技艺需要长期研习,而且劳动回报又比较微薄,所以导致从事徽州三雕技艺的队伍已是今非昔比,寥寥可数。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 请简要回答传承徽州三雕技艺的文化价值。(6分)
(2) 请贡献你的智慧,谈谈如何传承徽州三雕技艺。(9分)
(3) 请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为宣传徽州三雕技艺提两条合理建议。(4分)
联合国人居组织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不和谐,长期的不和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为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综合材料,从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分析怎样实现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一种闯的勇气、干的恒心和敢的壮志,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同时,要发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而不是说假话、办虚事、求虚名。
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有一种闯的勇气、干的恒心和敢的壮志”?(6分)
(2)我们在工作中为什么“要发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6分)
去冬今春以来,为了帮助村支书提升执行农村政策、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各地利用农闲时节集中培训村党支部书记。截至2009年4月底,大部分省区市的集中培训活动已经完成,全国有60多万村支书普遍接受一次集中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各地普遍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坚持务实管用,“缺什么,补什么”,因而取得了较好效果。
(1)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对全国的村支书进行集中培训。(6分)
(2)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培训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务实管用,“缺什么,补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