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做人到永远】
材料一:某校初二(3)班的同学们为了进一步加强诚信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次有关诚信问题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有关诚信的问题,在被调查的200人中,96%的人认为当前应加强公民诚信建设;70%的人对身边的诚信状况不满意;64%的人表示曾蒙受过不讲诚信之害。这些都表明诚信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材料二:不讲诚信、制假售假、欺诈经营、道德缺失等,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影响到人民的衣、食、住、行,破坏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坏国家形象。为此,国家曾开展了多次“共铸诚信”活动,使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诚信的相关知识 |
诚信的基本要求: |
|
诚信的核心: |
|
|
诚信的意义 |
对个人而言: |
|
对企业而言: |
|
|
对社会而言 |
|
(2)请列举同学们中间普遍存在的诚信问题。
(3)为打造诚信校园,请你写一条倡导诚信的标语。
(4)在“诚信”问题上,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材料一:2014年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主要指标: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何现实意义?
(3)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青少年如何保护水资源?
材料分析
材料一: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内容进行了修改。包括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等。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以及《食品安全法》《刑法修正案(七)》和2014年3月15日正式实施修订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均特别写明“以宪法为根据制定本法”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材料三:最近一次的修宪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现行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投票表决,赞成2863票,反对10票,弃权17票,结果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宪法修正案。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2)由第1小题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确立不是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纪念日,而是要当作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把国家宪法日当作一个很好的普及宪法的契机,通过这个契机强化公民的宪法意识。谈谈对强化公民宪法意识的认识。
材料分析
材料一:过去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如果有事,就写信、发电报,现在则变成了发E-mail、打电话;过去人们过节通过发贺卡相互问候,现在则变成了发电子贺卡、短信。[来
材料二:2014年5月7日,来自山东的李登海获得“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殊荣,李登海开创了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育种先河,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新品种30多个,7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培育的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为国家增产约2亿斤,直接增加经济效益约1000亿元。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2)在班内讨论时,个别同学认为:科学技术问题太深奥是科学家的事情,与青少年关系不大。大部分同学认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青少年的科技意识密切相关。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你认为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材料一:近年来,名牌牛奶中出现致癌物质,地沟油、“瘦肉精猪肉”上餐桌,一些医生“推销”检查、手术和高价药,医患矛盾尖锐。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提到道德。他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1)防止道德滑坡,就要求每个公民自觉、认真的履行义务,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2)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3)公民怎样自觉的履行自己的义务?
青年女工王某、田某到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们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工严厉制止。工作人员将两名女工非法拘留达1个多小时。事后,两名女工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法院经审理,判决商场向两名女工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向两名女工支付精神损失抚慰金4000元。
请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回答:
(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工的哪些权利?
(2)法院的判决说明了什么?
(3)你从这一案例中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