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
周襄王元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这一规定体现了齐桓公
A.尊从周天子的至尊地位 | B.规范诸侯们的家庭生活 |
C.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 D.确立君主绝对权威 |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 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
纵观近几年国际关系的发展,“伙伴关系”一词屡见报端,与“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截然不同。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
B.表明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已经消失 |
C.反映出各主权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调整 |
D.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国家利益趋同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
D.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
法德是两个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是
A.都接受美国的经济援助 | B.共同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C.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 D.自力更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