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英国的统治精英来说,1832年议会改革的宗旨是保持贵族的统治权力和避免真正的民主,历次改革法案的设计充分暴露了这个“秘密”。麦考莱等人欣喜地认为,1832年的议会改革使英国避免了1848年的革命和剧变。1832年10月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辉格和托利之间的惟一差别是——为了保护财产,辉格党愿意拿出一点虚幻的东西,而托利党则什么也不给。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大众是傻瓜,他们也不会因为得到那点虚幻的东西而罢手的,相反,他们还要继续争取现实的好处”。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 |
B.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寡头控制 |
C.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改革后获得选举权 |
D.议会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
“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洪秀全《天父诗》实质上旨在宣扬( )
A.男女平等 | B.人际和谐 | C.君权神授 | D.上下尊卑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 )
A.证明孙中山的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
B.表明孙中山已完全接受中共革命主张 |
C.说明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
D.说明孙中山的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