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年社会、政治的剧变,一种新的浪潮在西方世界逐渐抬头……开始于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直到1980年底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这一浪潮才真正发挥力量。”“新的浪潮”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
A.减少行政干预经济 | B.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
C.增加政府公共开支 | D.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据此,下面关于这一时期“国际分工”表现的表述最贴切的是( )
A.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 |
B.世界工业生产结构布局的分工 |
C.工业化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 |
D.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
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单位:万吨)。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
国家代号 |
1871年 |
1900年 |
||
煤炭 |
钢铁 |
煤炭 |
钢铁 |
|
① |
117.0 |
6.7 |
225.0 |
13.9 |
② |
37.9 |
1.75 |
149.8 |
15.1 |
③ |
41.9 |
1.77 |
240.8 |
24.0 |
A.美国、英国、德国 B.德国、美国、英国
C.英国、德国、美国D.英国、美国、德国
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西欧的一个国家:“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一点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这个国家是( )
A.英国 | B.法国 | C.西班牙 | D.荷兰 |
1993年,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3年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合并成“商务部”。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言论是( )
A.“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
B.“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C.“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
D.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