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同志通过一系列文章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及其建设的主要观点。以下言论出自抗战时期的是( )
A.“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
B.“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
C.“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D.“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
国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 B.①②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⑤ |
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历史依据一 |
历史依据二 |
历史结论 |
|
甲 |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 |
太平天国运动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 |
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革命的胜利 |
乙 |
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 |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农民阶级可以领导革命胜利 |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南京失守后的第三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能晓然于敌人之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抗战②必须以空间换时间来争取胜利
③民心团结的重要性④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是抗战主战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 |
阅读“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工厂检查所调查的全国工业分布表”,对该表内容解读有误的是( )
省市 |
上海 |
南京 |
青岛 |
北平 |
天津 |
汉口 |
山西 |
陕西 |
云南 |
工厂数(个) |
5418 |
25 |
321 |
31 |
92 |
69 |
27 |
2 |
16 |
省市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山东 |
河北 |
湖南 |
江西 |
河南 |
威海卫 |
工厂数(个) |
206 |
53 |
42 |
37 |
28 |
39 |
3 |
24 |
2 |
A.我国近代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B.中西部的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基础
C.官僚资本主义急剧膨胀 D.因东三省被日本控制而未统计在内
1922年1月,中共指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 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
C.武装反抗国民党 | D.发起国民革命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