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小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指出:“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材料内涵的实质是( )
A.调节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利益 | B.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 |
C.实行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 | D.推行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
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这表明()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
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lO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英国商人想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
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的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关于选拔官员的标准与下列选官制度按顺序搭配正确的是()
夏商周:世袭秦朝:军功授爵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科举制
A.血缘→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
B.功绩→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
C.血缘→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
D.血缘→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 B.九品中正制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 B.强化君主专制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实现权力制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