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一反应”理论认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受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冲击,中国发生了( )
| A.洋务运动 | B.维新变法运动 |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他和一位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在他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他”指的是()
| A.孟子 | B.董仲舒 |
| C.朱熹 | D.王阳明 |
“仁政”是儒家思想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
|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一法,丙—道 |
| B.甲—儒,乙—道,丙—墨 |
| C.甲一墨,乙一法,丙—道 |
| D.甲—道,乙一墨,丙—儒 |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与时代同行 | B.有历史观引导 |
| C.为现实服务 | D.充分掌握史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