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有关民国初期政治设计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
(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二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条款内容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而制定。您是否赞同该观点?请说明理由。(只判断不说理由不给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法国的沦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革命时发现:“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其实,同光年间的清政府也曾实行了“洋务新政”。但是,美国学者费正清先生指出:“不料(清统治者)却发现他们自己被吸入了无法抗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用一项西方事物导致他们必须借用另一项。”
同光年间,就连权倾朝野并被视为顽固派首领的那拉氏,也不得不从默许、镇压者,转变为实际上的推动者和领导者。但是恰恰如此,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改革引起了“参与性爆炸”,意思是因为改革而引起了革命。
材料二 1884年,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在《必须摒斥清国风》中写道:“中国的知识分子满脑子儒家思想,对西洋文明不感兴趣,他们即使看到了西洋的船舶器械等科技产品,也不为所动,觉得那只是夷狄的奇技淫巧,没什么大不了。……西洋文明的流入并没有对中国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日本则与此相反。……西洋文明可说是通过知识分子流入日本,……吸收的都是西洋文明中最深层的部分,因此西洋文明通过他们流入后,便在日本产生思想上的根本变化。中国引进了西洋文明的肤浅外观,日本则引进了西洋文明的深层内涵,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文明化脚步如此迟缓,而日本的文明化脚步却那么快捷的原因。”
(1)用史实说明清朝统治者是如何“借用一项西方事物导致他们必须借用另一项”?
(2)1884年福泽渝吉指出清朝学习西方的弊端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区域 / 国家
GDP总量
百万美元
人均GDP
GDP 比例
世界百分之 (%)
1820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228 600
600
32.9
法国
38 434
1135
5.5
英国
36 232
1706
5.2
日本
20 739
669
3
德国
26 349
1077
3.8
美国
12 548
1257
1.8
1870年
大英帝国
265 000

24.1
清穆宗同治九年
189 740
530
17.2
英国
100 179
3190
9.1
美国
98 374
2445
8.9
俄罗斯帝国
83 646
943
7.6
法国
72 100
1876
6.5
德意志帝国
71 429
1839
6.5
日本帝国(明治时代)
25 393
737
2.3
1913年
大英帝国
570 406

21.1
美国
517 383
5301
19.1
中华民国
241 344
552
8.9
德意志帝国
237 332
3648
8.8
俄罗斯帝国
232 351
1488
8.6
英国
224 618
4921
8.3
英属印度
204 241
673
7.6
法国
144 489
3485
5.3
日本帝国(大正时代)
71 653
1387
2.6


(注:数据来自于相关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评估一样,相关的计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准确,仅供参考,但不影响答题。)
问题:观察材料,指出各国GDP数据变化反映出的特点及并分析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严守中立,然而9月日本便登陆山东与德开战,很快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中国政府屡次要求其撤军均被无视。袁世凯急召在欧洲休假的陆征祥回国,组织全国一流的外交家和国际法学者,包括曹汝霖、顾维钧等,研究怎样解决青岛问题,至袁氏倒台之前,他们召开了数十次研究会议。此外,政府还委派驻外使节与欧美日俄各国首脑及公法家联系,取各方建议和支持。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日本意识到,中国势必在战后提出山东问题,遂抓紧进行秘密外交,寻求霸占山东的法理依据。英法希望日本向地中海派遣舰队护航,日本趁机要求英法保证,在将来的媾和会议上,支持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占领南洋德属诸岛;英国提出,日本应以同样精神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德国各岛屿的领土要求,两国一拍即合,达成密约。随后,日本以类似手段,与法、俄、意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三 关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
——1919年5月1日天津《大公报》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洋政府对1919巴黎和会的态度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妄图侵占中国山东的因素。
(3)结合所学指出《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并从背景的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当进程走到一定的距离时,还是遇到了瓶颈。可是,总体而言,英国的企业家是在等待别人来解决瓶颈问题的。……至少在1870年以后,衰退的迹象和活力的表现均已明显可见。
——摘编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美】《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
材料三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和英国遇到瓶颈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