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新经济政策的成就 | B.苏联经济体制的影响 |
C.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 D.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
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安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同学们熟知的九院等军工企业纷纷迁入绵阳。据此可推知当时绵阳成为( )
A. |
中国的工业中心 |
B. |
国防建设的基地 |
C. |
改革开放的前沿 |
D. |
教育发展的先锋 |
孙连仲将军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中国军人用勇气和生命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利。这一壮举发生在( )
A. |
|
B. |
|
C. |
|
D. |
|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发生着变化。观察如图,你认为导致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 |
戊戌变法 |
B. |
辛亥革命 |
C. |
新文化运动 |
D. |
新中国建立 |
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图。图中A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 |
列强侵华 |
B. |
洋务运动 |
C. |
义和团运动 |
D. |
北洋军阀统治 |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国”字是汉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正确解读是( )
A. |
最早起源夏朝 |
B. |
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
C. |
体现儒家思想 |
D. |
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