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刘知几认为作史有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有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粘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明白如话”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五四”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解说“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的含义。
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了解时代世态变化”,请概括其他四维的内容。
作者引述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21世纪的生物技术:基因打靶
基因打靶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技术,将使人类改造基因的梦想变成现实。基因打靶技术依靠干细胞修饰或替换固有基因。如果将精心设计的外源基因载体导入胚胎干细胞(ESC),外源DNA与ESC基因组之间便可发生同源重组,使靶基因发生定向整合、修饰而失活或置换,称为基因打靶。通过同源重组失活或剔除某个基因,称为基因敲除;通过同源重组使突变基因被置换,称为基因敲入。美国遗传学家卡佩基安德是基因打靶技术的开创者。1987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根据同源重组的原理,在全世界率先实现了导入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并开发出一种快速、便宜的用于诱导突变基因DNA序列的方法。“同源”意味着外源DNA与染色体中的目标基因有着相同的序列。“重组”指外源DNA与目标基因发生交换,产生重组。同源重组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入靶细胞基因组的同时,克服了随机整合的盲目性和危险性。
迄今为止,只有小鼠干细胞的建系方法最成熟、效果最稳定,在基因敲除研究中小鼠是唯一的实验动物模型。“基因敲除小鼠”的具体方法是:先在小鼠的胚胎干细胞上通过基因重组的办法进行基因修饰——就是将胚胎干细胞中的靶向基因改掉,然后将“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植入小鼠的早期胚胎。胚胎发育,长成嵌合体小鼠。这种嵌合体小鼠长大后,体内同时存在被“修饰”过的基因和未被“修饰”的基因。当然,基因敲除研究中还存在其他问题。首先,基因定向敲除的成功率很低,检测发生同源重组干细胞的工作比较困难。第二,尽管小鼠的繁殖周期为19-21天,但要筛选出具备理想基因型的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依旧极为耗时。第三,基因敲除后的功能若被其他基因的代偿作用填补,就有可能不表现表型缺陷。
基因打靶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去除或替换生物体基因组中的遗传信息,其中基因敲除提供了一个生物体在特定基因缺失情况下的发育或功能情况,在基因的功能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基因打靶是生物医学领域里一项极具开创性的方法,由于人类基因与小鼠基因有90%以上的相似性,因此它在理论上具备了用于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条件。
对加点的“外源基因”“靶基因”“目标基因”三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概念的含义相同。
B.三个概念的含义都不相同。
C.“靶基因”与“目标基因”意义相同,“外源基因”与它们不同。
D.“外源基因”与“目标基因”意义相同,“靶基因”与它们不同。

下列不属于“基因敲除小鼠”实验方法的一项是()

A.胚胎发育,长成嵌合体小鼠。
B.对外源DNA进行设计。
C.通过基因重组改掉胚胎干细胞中的靶向基因。
D.将“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植入早期胚胎。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基因敲除后的小鼠也许仍然不表现出基因被敲除现象。
B.基因打靶需要将外源基因定点整合,然后导入靶细胞基因组中。
C.基因敲除能提供生物体在基因缺失情况下的发育或功能情况。
D.基因打靶技术具备了治疗人类多种疾病的条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它包含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三者是个统一体。
  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权利公平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包括每个人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利,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对高级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过程公平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它不仅包含诸如“教师能公平地对待学生”这样主观方面的公平,而且还涵盖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有形投入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公平。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平等。从实质上说,教育公平不是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达到同样的发展程度以示平等,而是在教育结果上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需求的人才类型;不是人简单的、某一方面素质的平等发展,而是综合个性的全面发展;不是统一标准、千人一面,而是在具备了基本的知识、能力、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个性潜力得以正确对待与评价,并得以充分挖掘。因此,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一种实质性的公平,其衡量标准可定位在“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由于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供给量严重不足,这已上升为突出的社会矛盾,对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一种资源性和体制性障碍。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可以统一起来,具体表现为,教育质量涵盖并体现在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三种状态中,三种公平的实现反过来又能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我们把这种命题关系称之为“有质量的教育公平”。(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20期,有删改)
从原文看,下列对“教育公平”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表现。
B.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是个统一体,它们也是教育公平的组成部分。
C.体现在价值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受教育权利公平,是每个人享有的最基本的教育公平。
D.能在教育结果上培养出适应社会多样需求的人才类型是实质性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育起点公平是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其中一项内容是让每个人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B.因为教育过程公平既包含主观方面的公平,又包含客观因素的公平,所以它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
C.教育结果公平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的平等,其衡量标准是“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D.“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指的是让教育质量涵盖教育公平,让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二者是有机的整体。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慎微
所谓慎微,是指重视细微的或初发生的事端,对之持谨慎态度。
“慎微”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最早使用,当属《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但有关慎微的思想,在《淮南子》之前,就已有思想家论及。例如,《吕氏春秋•察微》中有“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此处“察其秋毫”即含有慎微之意。此外,陆贾所作《新语》中有《慎微》篇,虽然其篇名疑为后人所拟,但篇中有关慎微的思想为陆贾本人所阐述,则是无可争辩的。如“采微善,绝纤恶”等。
古人讲慎微以他们对于“微”与“著”、“小”与“大”之关系的认识为基础。《老子》六十四章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是借助于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微”与“著”的关系。《荀子•大略》中有:“尽小者大,积微者著。”“小”与“微”累积起来,就可以成“大”成“著”。荀子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另据《汉书•董仲舒传》:“臣闻众少成多,积少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此处,从“小”与“大”、“微”与“著”的关系中直接推出了慎微的道理。又如《后汉书•陈忠传》称:“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显然,古人对于“小”与“大”、“微”与“著”的关系的认识,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如果没有一定的辨证眼光,是无法推出慎微的结论的。
《礼记》之《经解》中有“慎始”一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此处所谓“慎始”,其意与“慎微”相近。事物之始端,往往细微难辨,若不谨慎对待,则可能以毫厘之差而致千里之谬。从毫厘之“微”到千里之“著”的这种变化,就是未能慎微的后果。
由“小”与“微”累积而成的“大”与“著”,既可能是好的结果,又可能是坏的结局,这要依“小”与“微”的性质而定。若是小善、微善,则慎而积之;若是小恶、微恶,则慎而去之。慎微的这两重含义,也多见于古人的论述中。例如,《易传•系辞下》中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然而,在古人的言论中,也偶见有与慎微之德似乎不一致的主张。例如,《论语•子张》:“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但若细加辨析,则可发现古人所说可“出入”之“小德”,乃是无关乎大德或无损于大的细微之事。另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设鸿门宴,欲伺机诛刘邦。刘邦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情势十分危急,本该不辞而别,但刘邦仍犹豫,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可见,此时“不顾细谨”、“不辞小让”,实为情势所迫,如过分注重礼节上的细微之处,反而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樊哙所言仅限于特定情况,也并不意味着对于一般情况下慎微之德的否定。
进一步说,为了正确运用慎微之德,必须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小”、“微”与“大”、“著”相比较,后者更为紧急、更为重要,因此,在“小”、“微”之事与“大”、“著”之事同须料理之时,当以后者为急务。这不是对慎微的否定,而恰恰合于慎微之目的。
下列不能体现对“慎微”一词含义的一项()

A.《吕氏春秋•察微》中有“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B.《礼记》之《经解》中有“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C.《易经•系辞下》中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D.《论语•子张》中的“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虽然在淮南子之前,就有思想家论及“慎微”,但慎微的思想最早是淮南子提出的。
B.《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苟子•大略》的“尽小者大,积微者著”,《汉书•董仲舒传》的“臣闻众少成多,积少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后汉书•陈忠传》的“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都包含着朴素辩证法
C.“慎微”有两重含义:善者积之,恶者去之。这是由“小”和“微”的性质决定的。
D.为了达到“慎微”的最终目的,在“小”、“微”之事与“大”、“著”之事同须料理之时,我们要抓事情的主要矛盾,选择急重的事情先办。

下面是文章外的一些古人的观点,不符合文章主旨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司马光言:“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没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灭,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
C.朱熹曰:“是从见闻处至不睹不闻处皆戒慎了,又就其中于独处更加慎也。”
D.《贞观政要•规谏太子》:“勿以小恶而不去,小善而不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滥用抗生素导致“超级病毒”蔓延
7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面市时,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但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这一胜利没多久,就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甚至担心:“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病菌,将把人类带回传染病肆虐的年代。”
“超级病菌”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在患病时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有两大害处:一是“锻炼敌人队伍”。现在,抗生素根本治不死一些“新生代”耐药病菌。1928年,抗生素的祖宗青霉素问世,一时所向披靡,如今是“廉颇老矣”。当今,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也有了不怵它的新一代金黄色葡萄球菌。据统计,美国每年要花20亿到40亿美元,对付耐药细菌。更令人震惊的是,竟出现了以抗生素为食的“超级病菌”。二是“破坏统一战线”。人体内住着许多有益的菌群,滥用抗生素,杀死了“自己人”,结果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耐药细菌乘虚而入。有的造成伪膜性肠炎,死亡率高达20%,有的酿成凶险的败血症。
  1961年,英国出现首例“超级病菌”MRSA,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据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人因为感染MRSA而入院治疗。其实,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由于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更为困难。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是于1997年在纽约首先发现的,它由于有一种被称为PVL的毒性较强的毒素,病人感染后果会更严重。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几乎都是通过身体接触传播,通常那些年纪较大、病情较严重、皮肤有伤口或有管子通到体内(如导尿管)的人比较容易感染,但健康人很少会被感染。而新的变种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曾在美国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
归根结底,人们要扭转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有原则:能用窄谱(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不用广谱(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也不要用抗生素。下列对于“超级细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级细菌基本等同于耐药细菌,也就是那些抗生素根本治不死的“新生代”病菌。
B.世界上首例“超级细菌”MRSA出现在英国,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C.超级病菌MRSA的毒性不比普遍金黄色葡萄球菌强,但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更困难。
D.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它将把人类带回传染病肆虐的年代。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产生后,一时所向披靡,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可如今却是“廉颇老矣”,对细菌已经没有什么效果。
B.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它是导致死亡率很高的伪膜性肠炎和凶险的败血症的主要原因。
C.滥用抗生素造成了新生代细菌耐药性增强,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对耐药细菌也毫无办法。
D.抗生素不是万能的,预防疾病和病毒性感染不要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要根据病情正确选用。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级病菌MRSA以前感染的对象是住院病人,只要不住院,一般很少有人会感染。
B.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之一是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是因为窄谱抗生素比广谱抗生素的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更显著。
C.人体内存在许多有益的菌群,当有害细菌侵入人体时,这些有益菌群就会抵抗、杀死一些有害细菌,从而保护人体健康。
D.使用广谱、高级和多种抗生素能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杀死人体的有益的菌群,因此,不要使用广普、高级和多种抗生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聚合水事件
•方舟子•
1962年,苏联科学家费德亚金报告了他的一个重大发现: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几天后,他把毛细管内的水分取出加以研究,发现其密度比普通水大了大约40%,在100摄氏度时不沸腾,在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而且像凡士林一样粘。他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水形态,称之为异常水。他们认为异常水是水的聚合形态。
异常水的发现,引起了英国科学家的兴趣。一些英国科学家重复了实验,结果全都证实了苏联科学家的发现。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甚至宣布聚合水的发现是“本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化学发现”。
美国科学家也很快跟进。1968年,马里兰大学的里平科特等人在《科学》杂志报告说,他们用光谱法研究异常水,得到的光谱与普通水完全不同。他们确认异常水的确是水的聚合形态,命名为聚合水。
一位想象力丰富的美国太空物理学家认为金星上的水很可能就是聚合水,他同时担心,聚合水万一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必然会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更实际一点的科学家则设想,聚合水既然像凡士林一样粘,而且100摄氏度不沸、零下40摄氏度才凝固,岂不是最理想的润滑剂和冷却剂?只可惜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制备,量极少(以毫克计),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实用了。
但是,对聚合水的研究热传到美国后不久,对其真实性的怀疑也开始了。1969年,有美国科学家发现他们制造出来的聚合水含有硼、硅、钠等杂质,认为聚合水其实是一种受污染的水。苏联科学家用质谱仪检测聚合水样品,发现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反而含有脂质等杂质。另有美国科学家发现聚合水中含有乳酸钠,这是汗液的成分。
用多种检测方法都证实了所谓聚合水连水分都很少,它其实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二氧化硅是石英毛细管的成分,胶态二氧化硅是在拉毛细管受热处理时产生的,而杂质可能是从几种途径进入的:例如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在操作时实验员的汗液跑进了毛细管等等。
聚合水的存在其实违背了热力学定律,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1973年,德尔亚津在众多证据面前也承认聚合水不存在,而是污染水。
(选自《经济观察报》2008.3.24,有删节)
关于人们对“聚合水”初期的认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聚合水”是通过把蒸馏水放在一个小容器中加热,用一束石英毛细管收集水蒸气,让水蒸气在管壁内冷凝而获得的,其光谱与普通水完全不同。
B.“聚合水”像凡士林一样,密度比普通水大40%左右,100摄氏度时不沸腾,零下40摄氏度时才结冰,并且有粘性,是理想的润滑剂和冷却剂。
C.“聚合水”万一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可能会把自然界中的水都聚合变成聚合水,必然会导致地球生命的全部灭绝,这引起了某些科学家的担心。
D.“聚合水”只能用毛细管来制备,所得到的数量极小,只能以毫克来计算,用来做研究都很困难,基本上不可能有什么实用性,让人感到可惜。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科学家发现所谓的聚合水含水量很少,含有硼、硅、钠等脂质杂质,是受污染的水。
B.所谓聚合水是主要成分是胶态二氧化硅,掺杂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其中的水分很少。
C.聚合水中进入杂质,是由于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受到用来密封毛细管的油脂的污染。
D.石英毛细管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的,在将石英拉制成毛细管时,二氧化硅受热会变成胶态。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违背了科学定律、理论上不存在可能性的研究,不管有多少权威的支持,最终都会失败。
B.在科学研究中的疏忽大意,很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科研资金。
C.美国科学家最先怀疑的聚合水的真实性,说明了当时美国的科学家要比苏联科的学家水平更高。
D.科学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一项虚假的科研成果,一旦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被推翻是迟早的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