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个生物的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该图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______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HI阶段的是_______(填数字)。
(3)图丙a、b、c中表示DNA分子的是__________,图甲中对应图丙Ⅱ时期的细胞是 ,图丙中Ⅱ→I,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___段的变化。
(4)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乙__________(填字母)段分裂时期中,细胞分裂时星射线的形成与____________密切相关(填结构名称)。
(5)现使用秋水仙素能使细胞的分裂将停留在图乙中CD段,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
一种长尾小鹦鹉的羽毛颜色有绿色、蓝色、黄色和白色四种,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只有显性基因B时羽毛为蓝色,只有显性基因Y时羽毛为黄色,当显性基因B和Y同时存在时羽毛为绿色。现有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甲、乙、丙均为绿色,丁为黄色,其中甲、乙为雄性,丙、丁为雌性。现将雌雄鹦鹉进行杂交,结果如表所示。请据此回答问题:
杂交组合 |
P |
F1表现型及比例 |
组合一 |
甲×丙 |
绿色∶黄色=3∶1 |
组合二 |
乙×丙 |
全为绿色 |
组合三 |
甲×丁 |
绿色∶蓝色∶黄色∶白色=3∶1∶3∶1 |
组合四 |
乙×丁 |
绿色∶蓝色=3∶1 |
(1)控制小鹦鹉羽毛颜色的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甲、乙、丙、丁四只小鹦鹉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组合三中F1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_______,该组合中F1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杂交组合二中F1绿色小鹦鹉的基因型有____种,其中不同于亲本基因型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若利用一次杂交实验就能判断出杂交组合一的F1黄色小鹦鹉的基因型,则应选择组合三中F1____色异性小鹦鹉与该黄色小鹦鹉交配,若_______________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纯合子;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黄色小鹦鹉为杂合子。
玉米籽粒的颜色有黄色、白色和紫色三种。为了解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以下6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第五组 |
第六组 |
|
亲本组合 |
纯合紫色×纯合紫色 |
纯合紫色×纯合黄色 |
纯合黄色×纯合黄色 |
黄色×黄色 |
紫色×紫色 |
白色×白色 |
F1籽粒颜色 |
紫色 |
紫色 |
黄色 |
黄色、白色 |
紫色、黄色、白色 |
白色 |
(1)玉米籽粒的三种颜色互为____________。根据前四组的实验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玉米籽粒颜色由几对等位基因控制。
(2)若第五组实验的F1籽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12∶3∶1,据此推测玉米籽粒的颜色由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第五组中F1紫色籽粒的基因型有____种。第四组F1籽粒黄色与白色的比例关系应是________________;第五组F1中所有黄色籽粒的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籽粒的比例应是____。
(3)玉米植株的叶片伸展度较大,易造成叶片间的相互遮挡,影响对光能的利用率。在玉米田中,偶然发现一株叶片生长紧凑的植株。检验此株玉米叶片紧凑型性状能否遗传,最简便的方法是________(填“杂交”、“自交”或“测交”)。若此性状可遗传,则后代出现______________。如果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同,则最初叶片紧凑型性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
如图是探究某植物与光合作用相关问题的实验装置,请分析与该装置有关的问题(提示:取的是同一植物形态、大小、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四张叶片,烧杯中的液体可以保证叶片所需的水与矿质元素的正常供应,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与外界气压的变化和蒸腾作用的影响):
(1)适宜的光照下,装置A中油滴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宜的光照下短时间内(装置内仍有O2存在)装置B中油滴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放置一段时间后,装置中的O2消耗完毕,这时油滴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写出此时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装置C中的油滴移动情况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否直接用装置C、D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装置B、C证明光合作用需要CO2,实验前应该将叶片进行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测定叶片细胞呼吸的强度最好选择装置__________。
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来研究棉花叶片的光合作用。
(一)选择棉花植株上受光面积相近的20片叶,将其中的10片叶剪下。从每片中间部分切下1×2 cm2的小叶片(A组),烘干称重,做好记录。
(二)相同时间里对另10片叶进行半叶遮光处理(每片叶的一半正反面用不透光纸包住,另一半不做处理)。
(三)适宜光照两小时后,剪下叶片,在各半叶中与操作(一)相似部位切下1×1 cm2的小叶片(遮光为B组,正常为C组),烘干称重做好记录。结果如下表:(单位: mg)
叶片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平均 |
A组 |
5.4 |
6.3 |
6.4 |
6.5 |
6.3 |
5.8 |
5.7 |
6.0 |
5.9 |
6.3 |
6.06 |
B组 |
2.0 |
2.2 |
2.4 |
1.8 |
1.9 |
2.0 |
2.1 |
1.9 |
2.1 |
1.7 |
2.01 |
C组 |
4.5 |
4.7 |
4.6 |
4.2 |
4.2 |
4.4 |
4.3 |
4.0 |
4.3 |
4.0 |
4.32 |
(1)通过实验可知,在该条件下,棉花叶片的呼吸速率为____mg/(cm2·h),净光合速率为________mg/(cm2·h)。
(2)乙同学认为棉花叶片的实际净光合速率____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上述计算值,所以他建议在操作(二)中用5%的三氯乙酸点涂叶柄一圈,将叶柄的筛管细胞杀死,你认为,乙同学补充该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认为在实验开始前应该对植物进行黑暗处理,你认为是否需要?__________。
(4)在棉花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的产物中,与能量转换有关的化合物是______,该产物中的能量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要继续研究CO2中C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转移途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密闭恒温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连续48 h测定温室内CO2浓度及植物吸收CO2速率,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整个过程呼吸作用强度恒定),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实验的前3小时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6 h时细胞内CO2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植物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____个,12~18 h时叶绿体内RuBP含量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叶绿体利用CO2速率最大的时刻是____h时,前24小时比后24小时的平均光强度____。
(4)如果使用相同强度绿光进行实验,c点的位置将__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