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先生曾撰写楹联:“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十六个字称颂的诗人是
A.屈原 | B.杜甫 |
C.王维 | D.李白 |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
B.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之争 |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君主集权加强 | B.皇权逐渐衰弱 |
C.内阁取代六部 | D.首辅权力失控 |
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 |
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 |
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 |
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 |
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认为()
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 |
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
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 |
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 |
《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
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
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
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