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 D.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对“情”“趣”的提倡成为明代后期诗文理论突出的现象之一。汤显祖说“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袁宏道说“世人难得者唯趣”“入理愈深,然去趣愈远矣”,因此提倡“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 A.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和传入 |
| B.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 |
| C.出现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
| D.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 A.海禁加剧了寇患 | B.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
|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 D.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
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 B.体现了崇儒到抑儒政策的演变 |
| 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
| D.违背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
蒋介石日记:“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这则日记可能写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 B.西安事变时期 |
| C.重庆谈判时期 | D.北平和谈时期 |
某纪实文学写道:“7月9日,烈日灼灼,广州东校场,军旗飘飘,10万军民人头涌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口号声此起彼伏。”据此判断,该誓师场景是描述
| A.辛亥革命 | B.北伐战争 | C.抗日战争 | D.解放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