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B.折射出全体国人均要求改革的社会思潮 |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
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 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戊戌变法运动是()
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 | B.种族成见 | C.浪漫性格 | D.厌世心态 |
“中国西学第一人”是()
A.魏源 | B.容闳 | C.严复 | D.梁启超 |
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有较深的历史关系,但最终分道扬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者的对外态度不同 | B.两者的政治主张不同 |
C.两者的阶级属性不同 | D.两者的社会背景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