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
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日:“吾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得此,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固奇之,厚加资给。
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日:“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
(节选自《晋书•郭璞传》)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璞喜好经术,博学有高才,但不善言论,擅长辞赋,且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占卜之术,曾经跟随客居河东的郭公学习,郭公送给他《青囊中书》九卷。 |
B.惠帝、怀帝之际,河东发生骚乱。郭璞占卜后,想要去东南避难,途中到了将军赵固那里,郭璞设法将赵固已死的马救活了,赵将军很惊奇欣喜,给了他很多财物作为报答。 |
C.王敦将要叛乱的时候,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温峤退下后,郭璞对庾亮说上天要夺王敦之魄,我们为国家办大事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皇帝讨伐王敦。 |
D.王敦将要起兵时,让郭璞占卜。王敦本来怀疑郭璞,又听他报的凶卦,说起兵不会成功,后来又说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王敦恼怒,把他抓起来,命令押到南冈处死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2)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峻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 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错常数请间言事 数:多次 |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让:责备 |
C.吾亦恨之恨:痛恨 |
D.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
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划横线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辩得幸太子以其无礼于晋 |
B.后乃使中尉招错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今行而无信 |
D.汝何为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简要概括第Ⅰ卷文言文中晁错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做官) |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 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B.乃放纵诗酒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D.与刘宾客齐名孰与君少长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复庵记
【清】顾炎武
旧中涓①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数年,始克③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④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⑤!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选自《亭林诗文集》)
【注释】①中涓:太监。②黄冠:代指道士。 ③克:能够。④宫阙山陵:指明朝故都的皇宫和皇陵。⑤泫然:垂泪解释加点字
(1)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2)介子推之从晋公子()从文中看,范养民本非道士,之所以弃家隐居,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
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梧桐一树,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也。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花木种自何年?为寿几何岁?询之主人,主人不知;询之花木,花木不答。谓之”忘年交”,则可;予以“知时达务”,则不可也。梧桐不然,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有树之年,人即纪人之年,树小而人与之小,树大而人随之大,观树,即所以观身。《易》曰:“观我生进退。”欲观我生,此其资也。
予垂髫种此,即于树上刻诗以纪年,每岁一节,即刻一诗,惜为兵燹(xiǎn)所坏,不克有终。犹记十五岁刻桐诗云:“小时种梧桐,树叶小于艾。簪头刻小诗,字瘦皮不坏。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许,人大复何怪!还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则编年之说,岂启人语乎!解释文中加点字
(1)知时达务()(2)桐字已如许 ()与“予特表而出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D.恍惊起而长嗟。 |
翻译
(1) 举世习焉不察,予特表而出之。
(2) 此予婴年著作,因说梧桐,偶尔记及,不则竟忘之矣。 作者为什么说“欲观我生,此其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