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错意:置意。错,通“措” |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
C.天下缟素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 |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歉 |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以”与“徒以有先生也”中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 |
B.扶苏以数谏故 |
C.以大易小,甚善 |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
B.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
C.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商量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 |
D.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二千石以备荒,垦荒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进三十余顷以赋民。
布政使刘浑成弟烂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丘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率民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役。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蹦迪,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日:“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
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行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淫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御史将荐之,征其治行,推官阎世科列上三十六事,御史以闻。诏加接察副使,仍视郡事。
幼学年已七十,其母尚在,遂以终养归。母卒,不复出。天启三年,起南京光禄少卿,改太常少卿,俱不赴。明年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有删改)
【注】①抚按:官职名。
(1)下列句中的“于”与“言于抚按”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苛政猛于虎也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达于汉阴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陈幼学担任确山知县时,致力于施惠百姓,积粟米二千石以备荒年,垦荒田八百多顷。
B.陈幼学任职中牟期间,率领百姓捕捉蝗虫,捉到一千三百多石,中牟最终没有出现蝗灾。
C.陈幼学不结交权贵,尽管他的儿子为他争辩,最终还是被权贵上报给朝廷。
D.陈幼学勤政爱民、秉公执法、孝顺母亲,去世后,中牟、湖州两地百姓为他立祠祭祀。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立捕治之:
②咸言中牟治行无双:
③御史以闻:
④明年卒: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幼学执敏置诸狱。
②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东 坡 居 士 极 不 惜 书,然 不 可 乞,有 乞 书 者,正 色 责 之,或 终 不 与 一 字。元 祐 中 锁 试①礼 部,每 来 见 过 案 上 纸,不 择 精 粗,书 遍 乃 已。性 喜 酒,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不 辞 谢 而 就 卧,鼻 鼾 如 雷,少 焉 苏 醒,落 笔 如 风 雨,虽 谑 弄 皆 有 义 味,真 神 仙 中 人,此 岂 与 今 世 翰 墨 之 士 争 衡 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有 乞 书 者 ②不择精粗
③书遍乃已 ④虽谑弄皆有义味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时记趣》
B.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
C.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正 色 责 之,或 终 不 与 一 字。
译文: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译文:
(4)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 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日:“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③迨,到,等到。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便舍船,从口入 |
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
B.复行数十步 |
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
C.屋舍俨然 |
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2)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崇明老人记
【请】陆陇其
①崇明具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子以自给【2】,四子尽为富家奴。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3】,遂同居 而共养父母焉。
②伯仲叔季,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日:“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媳又日:“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乃以一餐为率③,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④献寿。率⑤以为常。
③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老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⑥.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老人胜,辄踊跃归。亦率以为常。盖数十年无异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
【注】①鬻(yu):卖。②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③率(lǜ):文中指频次。④称觞(shāng):举杯。⑤率(shuài):大致,一般。⑥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游戏。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遂 同 居 而 共 养 父 母 焉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及四子长
②方得侍奉颜色
③则明日蚤餐季
④老人每食毕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
(4)文中两次写到“率以为常”,请依次分别概括所指的两件事。
①第②节中“率以为常”指
②第③节中“率以为常”指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崇明老人的子女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中华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