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怎样虚心好学呢?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 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谦逊,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雅量,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①②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列举一例并阐述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故宫博物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共8分)
①紫禁城的城墙十多米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城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②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在门的两侧。
③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④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⑤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子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首先从故宫建筑群的写起,接着作者沿着参观路线继续介绍,以天安门为起点,穿,进,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最后具体介绍了太和殿的特点。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简要说说天坛和故宫博物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链接材料】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登的地方。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祈年殿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天坛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祭坛建筑群。
答:


阅读《忆厂甸儿》,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忆厂甸儿
韩少华
①大凡是老北京人,该不会不记得厂甸儿吧。那是个传统的大集市,清代《帝京岁时记胜》里,就有“每于新正月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的话。逛厂甸儿,曾是北京人过年的一件大事儿。
②一出和平门,顶打眼的是路旁的两溜儿暖棚,里头静雅得很,展销着国画、书法、挑山、横披、册页,棚角儿还摆着红木高几,碧桃、腊梅、迎春、水仙,悄悄地散着清香。顺南新华街往前,路两边儿就是卖吃食和玩艺儿的了。论吃食,从铜钱儿大的豆楂儿糕,到五尺长的大糖葫芦儿;从顶着胭脂点儿的江米爱窝窝,到香油和面、层层起酥的荤素油酥火烧;乃至灌肠、豆汁儿、粳米粥、八宝儿饭、煎春卷儿、炸松肉、串成佛珠状的大山里红,举凡北京风味儿小吃,干鲜特产,全有。玩儿的呢,那贴着金字红签儿,抖起来音响激越的单双空竹,由一个个彩纸风轮儿带动小椎儿、敲着一面面小鼓儿的各式风车儿,已经够人眼花的了;而那些大小“沙燕儿”,拖着彩绸尾巴的“龙睛”,活眼珠儿,活关节儿的“蜈蚣”,则展现了京派风筝的多姿多彩。面对这些别具风格的爱物儿,无论童叟,谁不神往呢?至于“面人儿汤”当场献艺,在半个核桃壳儿里捏的《十八罗汉斗悟空》,“葡萄常”亮出的绝活——那颤着枝儿、甩着蔓儿、挂着白霜儿的“玫瑰香”,“马奶子”,就更为人们所惊叹了。
③从十字路口往右,进西琉璃厂。荣宝斋的水印笺纸,德古斋的金石拓片,吸引着学者文人。往左呢,进东琉璃厂。信远斋的酸梅糕,戴月轩的狼毫笔,久已驰名了;而路北那座火神庙,则是个珠宝古玩市场。几进院落,都平地搭起两丈来高的蓝布罩棚,虽在白昼,却如夜市。明灯下,那些紫檀架、玻璃柜,宝气珠光,土花铜缘,夺目极了。说到那棚幕,似也另有妙用。除了借着大瓦数的电灯,显示其珠宝的光华,古玩的文彩之外,或许还大有助于遮美玉的瑕纹,掩珍玩的残迹,甚至鱼目混珠,也都自得其便吧,难怪清人咏厂甸的打油诗里头,就有“古董般般的是新”的句子。
④说到南新华街与东西琉璃厂相交的十字路口,以及路口近旁的海王村公园么,虽是厂甸儿的中心地区,可惜,那儿却像是市面儿常见的各色商品的抽样儿综合陈列,反倒没什么厂甸儿自个儿的神气了。
⑤厂甸儿是很有吸引力的。清人《厂甸记》曾这样记载着:“平时空旷,人迹罕至;而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道”。听一位住在火神庙后院儿的老管理员说,抗战之后,厂甸儿已是“残灯破庙”景象了;可游客每日仍过万。半月累计,约二十万人次。而当时北京人口,也只百万人上下。
⑥论游人,且不说那些显宦宿绅,名儒大贾;鲁迅寓京期间,就很爱逛厂甸儿。在有日记可查的十三个春节里,是每年必逛的。1913年,开市的半月间,竟去了七回,算起来,共达四十多次。先生从那里购回的文物、古籍、儿童玩具,乃至日用杂品,都被一一载入了日记当中。这些日常细事,似也都成了当今鲁迅研究者们所瞩目留心的史料了。至于谭鑫培曾在这儿拍摄了北京梨园史上的第一张剧照《定军山》,梅兰芳曾在这儿搜集古画儿,揣摩新编剧目里的头饰服彩,也为许多老北京所乐道,是至今都不失为艺坛佳话的。
⑦话说回来。厂甸儿的魅力究竟在哪儿呢?除了别的因素,这雅俗共赏,老幼皆宜,富裕些的、清寒些的都可有所获,怕也起了相当作用。请想,一粒明珠,一方古砚,自非显贵莫得,非专家莫辨;可一碟糖豌豆,一盏走马儿灯,虽是平民童稚,也不难到手。人们可以掂量着自个儿的财力,依了各人的喜好,或快其朵颐,或饱其眼福,或遂其雅兴,何乐而不来?
⑧那么,今后能不能本着既保持特色,又推陈出新的意思,恢复这个传统的集市呢?既然一年一度的广州花会禁而又开了,北京厂甸儿为什么不能废而复兴?且不说经济效用,只从丰富北京人的文化生活着眼,似乎也可以考虑吧,试想,春节期间,从厂甸举回一架擂着鼓点儿的风车,或是得到个善于乘东风而起舞、又颇具曹雪芹风筝谱系之遗韵的“沙燕儿”,岂不可以更早些感受到春的节奏,春的气息么……
14.【题文1】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厂甸儿集市?
答:

15.【题文2】阅读第②段,说说厂甸儿上的“吃食和玩艺儿”各有哪些特点。
答:



16.【题文3】作者对厂甸儿的恢复寄予了怎样的希望?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父亲景凯旋
①快到父亲节了,给哥哥打电话,想知道父亲的墓地怎么样了。父亲的墓地就在青城后山,听说这次大地震,那儿的山体也有垮塌。当年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时,我正在遥远的伊斯坦布尔,那个晚上,也是一个人走到一处墓地,把所有的墓碑看了个遍,然后坐在萧萧的柏树下,直到夜深。
②记忆中父亲的脾气很急躁。小时候在院子里玩土炮仗,他正巧路过,吓了一大跳,愤怒中捡起一块砖头,就冲我奔来。我连滚带爬才逃过一劫。还有一次,为件小事顶了父亲几句,他不由分说就重重给了我一巴掌,这下母亲生气了,不准我们跟父亲说话。几天后,我玩耍时跌了一跤,鼻血长淌,父亲又正巧路过,便把我叫住,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手帕递给我。我心里一酸,原谅了父亲,母亲发起的纠葛自然也就停止了。
③父亲其实性格温和,从来没跟人红过脸。用一句古语说,他的一生是“沉沦下僚”,在大山深处的小县做一个小官员。他也很知足,常常骑车下乡,爬几千米高的高山。我常想,要不是时代的因缘际会,他也许就是山西老家一个乡村教员,不会大老远地跑到四川来,晚年也回不了故土。他能不知足吗?文革时,我们家占全了,父亲是“叛徒”,母亲是“特务”。那时候,母亲整夜睡不着觉,而父亲每次被批斗回来,倒头便睡。他后来说他不怕遭难,可我总有点不信,我觉得父亲是不能往深处想的人,这样反而好,不受苦。
④以后父母就提前退休了,迁到山外的都江堰。但父亲还是常坐着车回黑水去,他想把自己的历史问题解决好。记得有次他从外面回来,兴冲冲地给我们看一张纸,那是一份州里的文件,将他的党籍恢复至1937年,还惠而不费地给了个副厅级。看到这些,我们兄妹都漠然以对,父亲脸上有些尴尬,倒是母亲生气了,她说,虽然这没有什么意义,但毕竟是父亲的一个心愿。那一代人总是有许多心愿,难以了结。差可慰藉的是,父亲年轻时也喜欢写点东西,还在1937年的《大公报》上发表过一篇小说《欠债者》,一看就是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我翻遍图书馆,找到了这份报纸,让父亲高兴了好一阵子。
⑤晚年的父亲脾性越来越好,好微笑,好感伤,好流泪。家人聚在一起,聊起社会上的腐败,聊起某某事件,某某伟人去世,他总会禁不住老泪纵横,这时我们就会笑他,笑得他不好意思起来。他觉得以前的社会很纯洁,以后呢,还是有希望的。母亲骂他心存幻想,跟不上时代,但却不喜欢我们看不起父亲,她可以凶父亲,我们不行,她必须在子女面前维护父亲的那一点尊严。
⑥家里的事从来都是母亲做主,父亲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人。而且越到晚年,母亲越表现出决断的魄力,也比父亲有见识得多。但母亲毕竟也年纪大了,感情上越来越依赖子女。结果是许多事父亲听母亲的,母亲听我们的。而我们呢,却越来越少跟父母聊天,不是忙,是没有话讲。父亲不可能理解我,我也难以深入他的内心。虽说我在外地工作,也偶尔会想念他,但总觉得在忽略什么。在人与人的真正关系上,我们其实都是孤独的。
⑦父亲开始喜欢一个人散步,走到附近卫校的小树林里,对着下午的夕阳坐一会儿,然后站起来往回走。他的腰越来越弯,走得越来越慢,如果看到我们去接他,便会露出浅浅的笑容。因此,当听到父亲的噩耗时,我一时仍不能相信他就这样走了,他没什么大病,他是灯残油尽。据母亲后来对我说,父亲走的那一瞬间,眼里又流出了一滴眼泪。他是舍不得你们呀,她说。
⑧我常常想,父亲对我意味着什么?他是一座山,常挡住我的视线,为了自己方便和懒惰,我时常想绕行而过,等到这山塌了,我才突然明白,这座山挡住的是我们称之为终点的那个东西,从此以后我的前面也就一眼望到头了
试分析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回忆了父亲一生中的几个片断,蕴含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全文,体会尾段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体会选段画直线句“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一句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
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也美丽,残月也美丽;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
请以“这也是一种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材真实,情感真挚。(2)不少于600字。(3)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