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郡、县两级,以郡统县。汉朝,把一些郡分封给诸侯王,称王国,欲以同姓诸王镇抚天下,拱卫中央。汉初诸侯王掌握着王国的统治权,大的王国可以领有几个郡,景帝武帝以后,才规制一国只管一郡,并且撤销了诸侯王的统治权,王国的官吏也由朝廷直接派遣。从此,郡和国在行政区划制度的实质上已无区别,不同的除了名称外,只是王国的赋税收入不归朝廷而归诸侯王享受。西汉后期,全国有103个郡、国。再说后期。郡县之上又出现了一级行政区叫州。汉武帝时,把全国百多个郡国分为13个刺史部以为监察区域。东汉后期,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在州部改置州牧,赋于该州军、政大权,位居郡太守之上,州才由监察区变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
鉴于汉末以来州刺史(州牧)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事实,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防止外重内轻,限制地方势力的膨胀,中央政权不断分州析郡,至南北朝末,州增加到300多个,郡增加到600多个。一州平均只管二郡,一郡平均只管二三个县,一个州总共才五六个县,这样,三级制已无实际意义,徒增冗官冗费,于是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年)撤销了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孙衍铎《略谈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材料二 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帝览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隋书》杨尚希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到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隋朝进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
材料二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两难:“人类老是在两个交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有时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把秩序和自由合而为一,似乎在他们的力量之外”。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尽管要真正达到秩序和自由的完全契合是相当困难的,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却必须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三 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像在其他国家那样一方吃掉另一方,或一方完全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就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英国发展方式就体现着这种斗争相融的特点。——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回答:
(1)结合秦朝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所述“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革命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的理由。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②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性质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辛亥革命
B
C
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
D

③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道路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选于天地之间。”
——(宋)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回答:
①据材料一、二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③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战争与和平】 (15分〉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 ...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 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 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 ...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一一《国际联盟盟约》
料二 依照顾问会议所提办法,设立一种特殊制度治理东三省,... ...此项为满洲而设之自治制度,拟仅施行于辽宁(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一一李顿“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1)材料一中,国际联盟提出了哪些维护和平的原则? (4分〉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4分〉
材料三 《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 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个重要文件,因为它强调了不侵犯的原则。然而, 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一一袁明《国际关系史》
(2)依据材料三分析《非战公约》产生的背景。(4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 它只能成为纸上的“非战”? (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