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 B.三公九卿制 |
C.郡县制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 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是国人文明程度不一的表现 |
据《明史·儒林传序》记载,嘉靖(1521-1566)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
C.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监督牵制行省官员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 D.提高行政效率 |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强调“君权”,后者源于“民权” |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C.都主张无论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
据《国史大纲》记载:“唐初不课盐,开元以下始课盐,天宝年间,盐每斗尚仅十钱,其后乃增至四十倍,天下之赋,盐税居半。唐初无茶税,建中以下始税茶。唐初无酒禁,广德以下始课酒。唐初待工商优甚……其趋势自唐中叶以后而始变。”这一重大政策转向
A.导致之后的社会商业活动萎缩 | B.反映了专制政权对商业的控制 |
C.说明唐朝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 D.使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更加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