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有人撰文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上文中“洒水清道”的人应该是( )
A.王韬 | B.康有为 |
C.粱启超 | D.陈独秀 |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
C.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心即理 |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