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期间,中国对外战略大约每十年调整一次,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条线”、70年代“一条线”、80年代以来“独立自主”。(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择》) “一条线”主要是指
A.与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 |
B.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广泛外交关系 |
C.以联合国为中心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
D.与美日等国家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 |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中倡导科学,反对封建专制的是:
①《孟 子》②孟德斯鸠③《共产党宣言》④《青年杂志》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④ | D.④ |
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康有为此前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最大贡献是
A.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 |
B.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主张 |
C.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倡爱国救亡,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宣传民主、科学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兴舟楫之利,以坚固轻便捷巧为妙。或用火、用气、用力、用风,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倡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专利制度的是在哪一历史时期的哪一阶级阶(级)层的代表人物
A.鸦片战争期间地主阶级抵抗派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农民阶级领袖人物 |
C.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辛亥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派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主张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德国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000人。这反映了( )
A.德国进入了蒸汽时代 | B.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 D.德国进入了信息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