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
|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
|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
|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 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有学者指出,当中国从农业、前现代化国家迈向准工业化、现代化社会时,大家庭体系和家族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近代最早由政府施行并对传统家庭产生瓦解作用的是()
| A.谕令各省广为制造增加就业 |
| B.开办近代学校发展新式教育 |
| C.发布废跪拜礼命令倡导人格平等 |
| D.颁布近代法律否定家长宗法制度 |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
|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
|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
明洪武二十八年规定,凡洪武二十七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这些措施()
| A.能鼓励垦荒 | B.可以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
| C.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 D.降低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