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10月30日,2015海峡两岸汉字节在厦门开幕。汉字节系列活动将从30日起至12月31日在厦门、台北等两岸城市同步举行,活动包括海峡两岸名家书法展、汉字名家讲坛、书道表演进校园、两岸青少年书法赛、年度汉字评选、年度汉字揭晓记者会暨笔会等内容。诗人郑愁予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  suǐ  。希望通过这个活动的主办,让两岸更多的民众更加认识、了解汉字,更加热爱中华文化。”
郑先生所言极是,传承中华文化须  yú  离不开汉字。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从古至今一直在使用的最古老的自源性文字。时至今日,随着不同文明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的各种文字,只有汉字能够传承五千载。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丰富的纪录,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汉字起源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余种。它们整齐规范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仓 jié   造字”只是传说,但若说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还是可信的。
汉字“六书”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简单说,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用指示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或者在象形字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会意就是画两个字(或象形符号),结合起来显示一个新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字,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方法,不是造字方法。
汉字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形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来了。
文字纵横

文字
时期
数量
字体
状态
中国汉字
公元前3000年
约4500个(甲骨文)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全世界至今有16亿人使用
希腊字母
公元前750年
24个大写字母
 
至今仍在使用
玛雅文符号
公元前2500年
约270个
几何体 头字体
消失了500多年
巴比伦楔形文字
公元前3200年
640个基本字
刻符、岩画、文字画、图画字
消失了2100年
埃及圣书字
公元前3000年
2000多个符号
碑铭体、僧侣体
大众体
消失了500多年
古印度哈拉巴文字
公元前2300年
500个符号
印章文字
消失了3800年

依序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A.髓庾颉 B.髓臾颉
C.隋臾颉 D.髓臾诘

依据材料一,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出现在商朝,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B.“六书”中的汉字造字法共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C.“刀”是象形字,“刃”是指事字。
D.“从”是会意字,“忍”是形声字。

依据“文字纵横”表格材料,概括汉字的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近代湖南人才的兴盛,和湖南民风有关。湖南民风仍以强悍著称,由此可见,湖南人自古以来就以“强悍、负气”著称。这种民风造就了湖南人“单线条”的思维方式:只要是他认准的“理”,就会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不顾客观形势强弱与否,便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湖南人的强悍,使得“湘军”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近代湖南人从军风气特盛,有“无湘不成军”之谚。这种强悍的作风,在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形势,反而容易取得成功。
  湖南人的负气,以主观意志为原则,不屑更改。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近代以来湖南人两极分化的奇特现象。
  但是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光有强悍负气是不够的。强悍只是对待问题的无畏态度,负气走极端只是一种决断能力,如果没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没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那么强悍只能逞一时之勇,负气也迹近无赖。湖南人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历史成就一番“事业”,占居一席之地,除了强悍负气之外,还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自宋代以来,湖南人就以勤奋著称。勤奋,本是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人口激增,可耕地逐渐减少,不勤奋就意味着忍饥挨饿,但综观湖南自近代以来的国民生计,不似江浙沿海有那么多的经商机会,人民除务农而外,别无他途,就更养成了湖南人的勤劳作风。
近代湖南人,是经历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移民的结果。新来的移民具有强烈的开拓心和进取精神;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湖湘文化厚积薄发,以其特有的气质,闪耀着夺目的光采。但和海派文化比较起来,湖湘文化具有更多的传统色彩,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她具有更多的内向特征。湖湘文化的本质,仍然是传统的农业文明。
对“湖南人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历史成就一番‘事业’,占居一席之地”中的“事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近代湖南人从军风气特盛,“无湘不成军”之谚表明湖南人有治军拓疆之功业。
B.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单线条”的思维方式表明湖南人有强国的功业。
C.勤于耕作,发展农业经济,湖南人有以农立国固国之功业。
D.湖湘文化具有厚积薄发的内敛特质,湖南人有承传、弘扬传统文化之功业。

下列不属于近代湖南人才的兴盛原因的一项是( )

A.强悍的民风和勤劳的作风。
B.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C.厚积薄发的内向特征。
D.强烈的开拓心和进取精神。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湖南人“单线条”的思维方式使得湖南人具有不屈的韧性与毅力。
B.近代湖南人口激增,可耕地逐渐减少,导致湖南人动摇务农信心,致力经商。
C.新来的移民具有强烈的开拓心和进取精神,将增强湖南的发展后劲。
D.湖湘文化厚积薄发的特质,使得湖湘文化的创新不会脱离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瘦素: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
几乎人体内的所有生理过程都受大脑的监控和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大脑可能通过影响食欲、生理活动以及能量分配来调节体重。
通过刺激食欲或感知进食量,大脑能直接调节人体的能量平衡。如果脂肪存储过慢、能量必须储存起来用于生存时,大脑会发出信号,抑制一些“无关紧要”的生理活动,比如生长和繁殖。不过,要想根据身体需要严格调控这些生理活动,大脑必须时刻关注人体内的能量储存情况。
在血液中,很多化学分子的浓度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我们的食欲,比如葡萄糖等食物分解产物、胰岛素、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等胃肠道分泌的激素。但能决定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却始终在与科学家“捉迷藏”。直到1994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杰弗里•弗里德曼(Jeffrey Friedman)及其同事发现了瘦素(leptin),似乎才真相大白。
有关肥胖与瘦素关系的推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只要每天给肥胖小鼠注射瘦素,它们的食欲就会降低、能量消耗量开始增加,“身材”也逐渐苗条起来。
这些试验首次表明,脂肪细胞会合成激素信号,向大脑反映能量储存情况——三酸甘油酯含量越高,产生的瘦素就越多。相反,不论是因为基因突变,脂肪细胞无法产生瘦素,还是机体的脂肪储量不足,确实需要补充能量,只要没有探测到瘦素,大脑就会认为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并产生饥饿感,促进能量的储存。
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让科学家有机会看清整个能量调节体系的“脉络”。很明显,脂肪细胞向血液分泌瘦素,主要目的是向大脑“通报”能量储存情况,让它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追踪瘦素,就能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不出所料,下丘脑正是这些神经通路和细胞的“大本营”。
在下丘脑的弓状核(arcuate nucleus)中,瘦素会同时作用于两个相邻的神经元群,它们以相反的方式调控食欲。其中一个神经元群会合成 MSH多肽(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我们的食欲,使体重减轻;另一群则合成NPY和AgRP两种经肽,刺激食欲,增加脂肪储存量。瘦素与这两群神经元的反应是非常精巧的过程。合成MSH多肽的神经元,会与携带有MC4受体的神经元连接,后者的激活可以产生抑制食欲、减轻体重的效果。刺激食欲的AgRP恰好能抑制MC4受体,阻止它被MSH多肽激活。因此瘦素要想成功激活MC4受体,必须提高MSH多肽的合成量,又得抑制NPY和AgRP的活性。
同时,瘦素还会以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作用于大脑的“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这个区域的某些细胞会分泌MCH激素(黑色素聚集激素)。1996年,我们发现在肥胖症小鼠体内,MCH的浓度明显偏高,这说明在正常情况下,瘦素可能会抑制MCH的合成。我们还推测,MCH浓度的上升会使动物吃下更多的食物,加重肥胖程度。另一个发现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如果肥胖症小鼠丧失了合成MCH的能力,它们很快就会瘦下来。这些发现让我们依稀看见了能量调控系统的真面目:脂肪细胞根据脂肪存储量分泌瘦素,瘦素作为能量信号作用于下丘脑,调节特定神经肽和激素的合成量,最后由神经肽和激素调控食欲和能量平衡。
为了进一步破译瘦素等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科学家需要寻找这些分子的本源。
(选自《环球科学》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下列对“瘦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瘦素是1994年由杰弗里•弗里德曼及其同事发现的,它是一种关键的能量调控分子。
B.瘦素由下丘脑中的脂肪细胞分泌,可以同时作用于下丘脑弓状核中的不同神经元群。
C.瘦素是一种能量信号,可以向大脑“通报”能量储存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D.瘦素可以调节特定神经肽和激素的合成量,从而调控食欲和能量平衡。

下列对“瘦素的发现无异于一个突破口”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瘦素的发现证实了关于能量调控分子与肥胖关系的推测。
B.瘦素的发现让科学家有机会了解整个能量调控系统的运作情况。
C.瘦素的发现使科学家得以很快破译能量调控分子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D.瘦素的发现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与能量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和细胞。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体长胖或变瘦的生理过程,主要通过大脑进行能量分配来调节。
B.葡萄糖、胰岛素、缩胆囊素等都是影响能量储存量的关键调控分子。
C.人体的肥胖与瘦素有密切的关系,瘦素可通过注射获得。
D.促黑素细胞激素和黑色素聚集激素都有助于抑制食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伟大的证伪
孙振华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被当成真理说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人们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于是,真理变成了谬误。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天下乌鸦一般黑”就是一个错误的陈述。提出“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人,原本是想说出一个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确被当成了真理,可是到了白乌鸦被发现的那天,证明这个说法不对,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
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尔,在他著名的“证伪主义”理论中,对真理有一个解释。什么是真理?真理就是可能被证伪的理论,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还有一个公论: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个说法是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最先提出来的,据说,他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后来,人们证明,鸵鸟之所以把头埋进沙子里,并不是因为躲避危险,而是在用嘴挖洞,准备孵蛋。这个已经成为公论的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曾经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事实上也的确被证伪了。所以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
最近,中国考古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证伪,专家花五年时间得出结论,历史上的“阿房宫”其实并未建成。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就开始对阿房宫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结果证实,阿房宫现存遗址只是没有建成的前殿,共50万平方米,相当半个平方公里。同时,考古发掘还证实了,这里并没有大火焚烧的痕迹,除了前殿遗址之外,就只有东汉的瓦砾。可见,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想像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关于阿房宫曾经有多少记载啊: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司马迁《史记》中“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的记载;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形容,看来都是错误的。这些种种说法都已经被阿房宫遗址的发掘所证伪。
人类知识的进步,就是从不断的证伪中推动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通过证伪而逼近真相。前两年,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证实,“从太空的确看不到万里长城”,这也是一个伟大的证伪,它破除的,也是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只是,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被证伪了,往往让人觉得扫兴,甚至有点伤自尊。但是,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敢于证伪和承认事实无论如何比不敢面对现实,自欺欺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摘自《深圳商报》2007年12月24日
下列有关“证伪”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成真理的说法,后来通过理论证明是不对的。这种否定的证明就是证伪。
B.不断的证伪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通过不断的证伪,历史上以讹传讹、添枝加叶的说法都已逼近真相。
C.只要世界上存在一个例外,就可以证明真理是一个错误的陈述,从而真理变成了谬误,这就是证伪。
D.证伪是伟大的,因而它能改变传统的说法,纠正谬误观念,破除人们心中的某些虚妄。

下列对“真理即过程,就是不断提出假说,不断被证伪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天下乌鸦一般黑”,被人们在某个地方发现了白色的乌鸦证伪,说明证伪是不断证明前人说法错误的过程。
B.如果一个理论自满自足、颠扑不破,没有被证伪的可能,那它就不可能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能够被证伪的理论。
C.证伪是追求真理的组成部分,真理只有通过不断的证伪才能逼近真相。
D.被证伪的说法曾经都是真理,理由是它可能被证伪或者已经被证伪了。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沙漠里的鸵鸟,发现危险以后,便将头埋进沙里”这一说法尽管被证伪了,但它还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可能或已经被证伪的理论。
B.罗马历史学家普利尼奥是欧洲第一个见到鸵鸟的人,他也是最先提出“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是为了躲避危险”观点的人。
C.历史上所有关于阿房宫的说法,如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说法、杜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形容等等只不过是子虚乌有的东西。
D.证伪改变了传统的说法,纠正了谬误观念,这种敢于面对现实的做法与自欺欺人相比是巨大的进步。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民文化
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井田制如果被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但儒家承认社会分工和人们职业的多样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而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只有务农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谋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自武帝而起,历代所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因此把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到了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劳动,完全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骗,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败类。他们不仅为官方所不容,也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如果不从游民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来源、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来确定其身份,而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之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这种类型的游民虽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流氓地痞不过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在游民之中也属于少数。另外,由于天灾人祸导致整个家庭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而脱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文化的人与唐代比大大增加,而社会(特别是官场)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知识的分子被抛到游民的队伍之中;元代由于蒙古人掌权,统治集团汉文化水平极低,数度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的队伍。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宋代以前所不曾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宋代和宋代以后的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很陌生(宋以前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时一般农民也都接受作战训练)。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一旦铤而走险,那些具有小市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情景。如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同时,作品中游民们的冒险生涯与传奇般的经历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是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能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生活平庸单调的人们或缺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实际上,通欲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判断,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末作”应该也是一种职业,明太祖却把它与不劳动、游手好闲者等同起来。
B.今人常说的“无业游民”,其概念与儒家的理解相近,与作者的理解差异较大。
C.尽管有差别,但儒家和法家都是从生活来源、生活状况的角度理解游民的。
D.作者所理解的游民,比起清代统治者理解的游民,涵盖范围要更加狭窄一些。

按照作者的观点,下面四类人,完全不属于游民阶层的一项是()

A.清代地痞流氓 B.宋代话本小说的作者
C.唐代低级军官 D.元明时期的手工业者

下列各项的意思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流民在流动过程中未脱离整个家庭或宗族,这是流民和游民的不同点。
B.在统治者心目中,游民是脱离了正常劳动的、危害百姓的败类。
C.游民和流民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离开了原先的定居点。
D.在宋代和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文人被抛到了游民队伍之中。

谈静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破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恰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退想,你心中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部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注】本文系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

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2.

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

点。

答:

3.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

容。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