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许老二的心病
王云奎
许老二在庄子里是个出了名的大好人,谁提起谁翘大拇指。可是,对于李家的儿子隶录,他却藏了个大心病,到死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个谜。
老二六十开外了,一辈子没儿没女。前几年老伴去世后,他便再也无牵无挂,在全庄子的大人小孩跟前,一心积德行善。前庄的张家就经过这么一回事情。老俩口都过了七十了,住的是单家独院,儿子不大孝顺,他便常去屋里看看。去年春季有天傍晚,他刚一进去,发现老俩口一齐病倒了,躺在炕上光呻唤不能动弹。他二话没说,找了个车子,立即把他们送到了乡医院。等到他们的儿女知道了赶来时,老俩口已经挂上了吊瓶。
对于小孩子,老二更是爱得心切,他甚至把全庄的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孙子。有一天,在庄子小学的门口,刚放了学,老师们离老远就看见孩子们围着一个人争着抢着什么。他们很吃惊,便赶紧上前查看。因为,在别的学校,就发生过有些商店的人向孩子兜售乱七八糟的玩具的事情。一看,才是许家老二端了几盒子的糖果,挨个儿给孩子们散发着。当问他为什么这样时,老二说,他就爱这些孩子,睡梦里都和孩子在一起。过一段不是给孩子们买图书,就是买作业本,一时成了全乡关心下一代的典范。庄子里有的人说,老二那是叫孩子想的,但有人反驳:庄子里也有没孩子的人,为啥又不那样?还是人家心好,善良!
可是,连许老二也没有想到,在李家儿子隶录的事情上,他至死都觉得心里不安。他想,自己今辈子对这个孩子有亏哩。
隶录是个好小伙子,上学时学习一直很好,高中毕业后他没考大学,原因是母亲病重,父亲身体不好,眼看着没人照顾,便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回来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姐姐劝他重返学校,但他铁了心,决心在农村闯出一条自己的路。隶录用学得的知识,搞起了多种经营,地里种果树,屋里搞棚栽,眼看着快有收入了,一场突然的事变,不但使小伙子的产业无人照看,他本人还陷入了一起官司。
去年冬季的一天傍晚,天阴得很重,刀子似的北风刮得正紧。隶录去县城办完事正往回赶。骑车走到离庄子不远的一块果园旁,忽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二话不说就朝出事地点跑去。原来,是一个坏人想强暴这个女人。女人拚命反抗,两人正博斗着。隶录离老远大喊一声:“坏蛋,我看你敢!”听见有人来了,只见歹徒起手一拳,狠狠地击在了女人的心窝。女人便昏死过去了,歹徒乘机而逃。隶录上前扶起女人,看到她仍昏沉沉的,便想抱到自己的车上,送她去医院。正在他往车上放的时候,女人醒来了,见这人仍袍着她在怀里,便挣扎着喊了声“你……放开我……”便又昏过去了。这一切,被当时的一双眼睛全看到了。隶录也不曾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一桩事,竞使他蒙上了不白之冤。女人一口咬定想强暴她的就是他,因为在她的印象里,就是这个人朝她的心窝里打了一拳,又抱了她的。隶录被拘留后,庄前庄后的人都感到吃惊,为他不平,可后来有人就怀疑了。其实,不管是谁,怀疑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们就不清楚事实的真相。
在庄前庄后的这些人里边,心里最清楚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许家老二。那天,许家老二去邻村看了一个朋友,回来得晚了些,刚好碰上了那桩事,前后经过他一清二楚。只要他出来说句话,不但隶录能被解脱,凶手也早就归案了。但是,他却前怕狼后怕虎的不敢。凶手是从他面前跑过去的。他认出了这是邻村一家的儿子。他家和他们家是世交,他和他的父亲是好朋友,他不想为这事伤了和气。还有一层,这小子是瞎熊,啥事都做得出来,有时候连他的父母都不放过。只但……这样一来,他就没有安生的日子过了。所以,当听说隶录出了事以后,他明白只要他出来说一句话,事情就清楚了。但是,他不能,他也不敢。有好几回,他都走到了院门口,可叹一口气又转回来了。
从此以后,老二就有了一块心病,夜间还常常做恶梦。特别是隶录回来之后——因那小子在县城作案被逮住,自己供出了事实的真相——老二的心病就更加的沉重了。他甚至不敢见隶录,不敢见隶录的一家人。远远地看见他们过来了,他老早就避开了。有时候突然打了招面,避之不及,他的心就猛跳起来。虽然,隶录仍像过去一样,隶热地称呼他二叔长二叔短,他却觉得自己的脸没处搁,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知道从哪一天起,他感到头昏沉沉的,浑身乏圉无力,他自知时日不多了,几次鼓足了劲,想找隶录说明真相,认个错——老辈给小辈认个错,也少不了自己的啥,咋么也不能把这个心病带到棺材里去——可是,事到临头,他总就没有了勇气,他一辈子也太好面子了……
终于,有一天傍晚,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了门,向隶录家苹果地头的看护房走去。半路上,他跌了一跤,一下子便人事不省了……
那天入殓的时候,许老二总是合不上眼,嘴也张着,好像总有些啥话还没有说完。任凭几位老者,坐在他的头前,慢慢地不停地用手捋,总也是不顶用。隶录看见了,便说,我来试试。二叔最爱我了,上学的时候,我还吃了二叔不少的糖呢……
奇了,在场的人都看见了,隶录的话刚说完,许老二的眼和嘴,随着隶录的手,一下子就合上了。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许老二因为沉默而愧对了隶录,所以经常做善事来弥补内心的愧疚。 |
B.许老二和隶录面对女人遭侵害,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通过二人行为的对比,表现出了许老二和隶录各自的性格特征。 |
C.许老二好几次走到院门口又转了回来,这鲜明地表现出许老二好面子的人物性格。 |
D.文章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构成对比,通过许老二性格中的优点和性格中的缺点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的复杂性格。 |
E.作者以“庄子里的人”的视角来写这篇小说,文章语言质朴,侧重心理描写,使许老二这个人物得以丰满体现。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在刻画许老二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题目是“许老二的心病”,如果以“好人许老二”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
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 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
B.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
C.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
D.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
B.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
C.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
D.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
B.《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
C.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
D.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蒲公英情人
欧·亨利
和舒伦堡家庭餐馆达成的协议是萨拉单枪匹马闯世界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这家餐馆紧挨着她租住的老式红砖房子。一天晚上,在餐馆用过晚饭以后,她顺手拿走了放在餐桌上的菜单。菜单上的字迹潦草得几乎无法辨认。第二天,萨拉给舒伦堡看了一张漂亮的打印菜单。菜名在右边排列得整整齐齐。老舒伦堡十分高兴。在萨拉离开之前,他欣然与她签订了协议:她负责餐馆里21张餐桌的菜单打印。早餐、中餐、晚餐各一份,菜单每日更新。作为回报,舒伦堡将把一日三餐送到萨拉的房间里。这个协议,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现在在舒伦堡家庭餐馆用餐的人可以知道他们吃到嘴里的东西到底所谓何物了。而在这个阴冷的冬日里萨拉也有了食物得以果腹,对她而言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尽管春天的月份来到了,那还不是春天。春天总是在该来的时候才来。街上一月份的积雪还冻得硬梆梆的。
一天下午,萨拉在房间里冻得直打哆嗦。除了打印餐馆的菜单之外,她无事可做。萨拉从摇椅里站起来,看窗外,已经是春天了。
事情还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在萨拉到乡下去的时候,她坠入了爱河。在阳光农场逗留的两个星期里,她爱上了老富兰克林的儿子沃尔特。他们相偎而坐,他为她编蒲公英花环,他赞美说金黄色的花朵和她深棕色的头发是多么的相称啊。她害羞的把花环留在地上,跑回屋里,一路上不停地摆弄着手里的草帽。他们打算在春天结婚——“就在嗅到第一丝春天的气息的时候。”沃尔特是这样说的。然后萨拉回到城里,继续敲她的键盘。
一阵敲门声把萨拉从过去的幸福时光拉回到了现实里,一名侍者带来了第二天的菜单清单。萨拉在打字机前坐下。她是一个熟练的打字员,大概只要一个半小时,21张卡片就能准备妥当。萨拉的手指在键盘上灵巧地弹跳着,就像小虫在夏日的浅溪上翩翩起舞。她依次而下,细致地让不同长短的菜名在卡片上各就其位。就在她快要打到水果一栏的时候,萨拉突然冲着菜单哭了起来,眼泪从她充满绝望的心底深处涌了出来,盈满了眼眶。她已经有两个星期没有收到沃尔特的来信了。菜单上的下一道菜是蒲公英,——蒲公英和什么蛋?去它的什么蛋——蒲公英。沃尔特用金灿灿的蒲公英编织花冠,给他钟爱的女王,他未来的妻。
过了一会儿,萨拉强忍住了眼泪。卡片必须得打完。恍恍惚惚中她朝键盘伸出手。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她满脑子里想的全是她在乡下的爱人。7点钟的时候,侍者送来了晚饭,顺道取走了菜单。7点半的时候,就到了萨拉读书的时间。她拿出书,把脚搁在箱子上,读了起来。门上响起了铃声,房东太太去开门。萨拉把书扔到一旁,竖起耳朵听着。楼下的大厅传来了一阵嘈杂声,萨拉跳了起来,夺门而出,书落在了地板上。
你一定猜着了吧!当她冲到楼梯口的时候,她爱的小伙子也一步三台阶的冲了上来,一把把她抱在了怀里。
“你为什么不给我写信?哦,为什么?”萨拉哭喊了起来。
“纽约可是个大城市。”沃尔特回答说,“一周前我一来纽约就去你的旧住址找你,发现你早在某个星期四就搬走了。我到处找你,还找了警察。”
“我给你写了信的。”萨拉用力地说道。
“没收到!”
“那你是怎么找到我的?”
沃尔特笑了,笑得就像春天一样灿烂。
“今天晚上我到隔壁的舒伦堡餐馆吃饭,”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喜欢吃点时令蔬菜。我的眼睛在打印精美的菜单上找我要的东西,当我看到的时候,我跳了起来,弄翻了椅子,我大声的喊来了店主。他告诉我你住这里。”
“为什么?”
“走到哪儿我都能一眼认出你打的首行大写字母‘W’,它总是比同行的其他字母稍微偏上一点。”
他从口袋里抽出一张菜单,指着那一行。她认出那正是今天下午她打的第一张菜单,靠右手顶端拐角处还留有她的一滴泪痕。但在本来应该是植物名称的地方,对金色花朵的回忆让她的手指敲了错误的键,两个菜名之间有一段注释:“最亲爱的沃尔特加煮鸡蛋。”小说中的萨拉有着怎样的美好品质?请简要分析。
文中画线部分关于早春环境的描写有哪些作用?
这篇小说以“蒲公英情人”为题,有人译为“菜单上的春天”,你认为哪个题目好?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萨拉靠给一家餐厅提供菜单维持生计。她的恋人沃尔特远在乡下农场,两人约好春天结婚,却意外失去联系。萨拉每天忍受着相思之苦,还得坚持工作。 |
B.本文用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表现一对热恋情人的悲欢离合,作者寄寓对他们深深的同情。 |
C.本文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匠心独具的结尾,以及让人读后产生“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
D.本文中两位主人公即使在最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正是这种爱让沃尔特终于和他的蒲公英姑娘重逢。 |
E.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本文主旨就在于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主人公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的心灵创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食品味道大不如前
现在的西红柿、土豆,生菜、梨、柑橘等等,似乎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从美学上讲都变得更好看了,但是它们都失去了其原本的特点,即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味道了。现在西红柿的味道指数(即酸甜度)是2.77,而过去是3.24,损失了近15%;维生素C的含量也下降了,比30年前降低了17毫克,而糖的含量也有所降低,从原来的5.29%降到了4.95%。相反,西红柿的硬度比过去大了,从过去的6.86上升到12.10。
当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提高时,其特点即可感结构(气味和味道)就会受到影响。现在盛行这种疯狂生产(即产量第一,质量第二的生产方式)。我们吃的98%的产品几乎都来自疯狂生产。这种种植方式会降低产品的味道。
疯狂生产的一种表现是温室种植,这种种植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让它们提前或推迟成熟,食品的味道总是不那么完美。
为了让生菜在运输的路上不至于腐烂,生产者都选用了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另外一种技巧是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这样就可以延长存放期,但是味道会有所损失。绿色生菜或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生菜比现在我们吃到的生菜口感要好上30%,也就是说其蛋白质、纤维和矿物质含量都高。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本地种植的生菜味道就比来外地的生菜要好吃许多。
如果通过化肥或利用一种高产品种强行让一棵植物比正常情况多生产果实,那么它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所有养分就会分散到所有的果实之中,因此每个果实中所含的养分水平就会降低。以柑橘为例,疯狂种植会使柑橘的维生素含量降低10%。钙和碘的含量将会减少一半,而铁和铜的含量甚至会减少75%。
几年前,一棵梨树只可生产70公斤梨。而今天由于使用了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和各种化肥,一棵梨树可以生产190公斤梨。混合化肥的使用使得梨树生长加快,不仅能够多产水果而且也能增大水果的体积。这种大梨虽然比正常的水分含量大,但是不比小个的梨口感好,因为小个的梨中的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和糖分含量更高。那些生长速度快的蔬菜和那些高产果树结出的果实,由于达不到生产的日期和缺少各种矿物成分,其原有味道都会降低。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无核蜜桔品种上市。但是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专家化验表明,在这种果品中,锌的含量已经减少50%,而这种矿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如此,它们的口感也不如以前了,这是因为甜的水果不可能在离开果树之后成熟。由于考虑运输问题,水果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就被采摘下来。所以摆到餐桌上的水果不会有同样的甜度。
除了上述产品,还有许多食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下列对“食品味道大不如前”所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品味道指数降低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B.食品可感结构受影响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C.食品硬度增加、外形好看了,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D.食品蛋白质、维生素、糖、纤维素和矿物质含量都降低了,食品所以味道大不如前。 |
、下列对“疯狂生产”影响食品味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室种植,通过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植物成熟基因,控制成熟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B.选用了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提高水果硬度,延长存放时间,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C.在水果成熟期到来之前就采收,不能让蔬菜和水果自然成熟,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D.利用化肥和选用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强行提高植物的产量,从而影响食品味道。 |
、下列对“疯狂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相关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疯狂生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食品所以味道大不如前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
B.人们在“疯狂生产”中,通过改变食物的可感结构来达到提高蔬菜和水果的产量的目的,从而走上一条危险的发展道路。 |
C.长期食用以“疯狂生产”的方式生产出的食品,人的身体健康将会受到严重伤害。 |
D.废除“疯狂生产”的方式,选择“绿色”(传统的)生产方式,将是保持食品原有味道的可靠而有效的途径。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们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从全文看,“今生今世的证据”可分为哪两类?请简要概括。
文中第2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第5、第7节画线处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节这句话的深刻意蕴。